時代背景不同,「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舊式教育要求小孩「乖」、「聽話」、「努力讀書」、「不要變壞」、「孝順」…等父母的標準,也以父母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新式教育講求的是希望孩子能「自我肯定」、「尊重自己和別人」、「有思考、有創意」、「關懷」、「勇氣」…等人格特質的發展。當父母考慮孩子人格特質時,教育方式就變得很重要了,因為「被教育」的主角是孩子,了解孩子的個別心理特質,才能依照孩子的特質,來教育孩子。
在了解孩子的心理特質方面,對父母親來講是辛苦的,因為關心孩子容易讓父母失去客觀性。另外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反應刺激了父母的情緒時,客觀的來看孩子就更困難了。就如下面的例子。
小翰一面和朋友玩跳遠遊戲,一面等著媽媽來接。媽媽等他們玩了一陣子才靠近他們,接到小翰之後媽媽隨口說:「你跳得比同學遠喔!」小翰生氣的語氣說:「不和你說了啦!」媽媽有些挫折,因為他的本意是想誇獎孩子,但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好像和媽媽所要傳達的不一樣。
小翰的心情
一、總是在比較,我好累喔。
二、朋友就是朋友,幹嘛拿來比較。
三、你又再比較了!
四、我經常在追趕著別人,已經很辛苦了,你幹嘛明白的說出來?
五、我不喜歡人家把我心裡想的事說出來。
六、難道在你心中我那麼「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