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該不會得了憂鬱症吧?」
日本抗衰老醫學會理事,常在電視與雜誌為民眾說明最新醫學知識的白澤卓二醫師,在《天下》出版的新書《要美也要長壽》提到,在診間時常有病人不安地這樣詢問。對象通常是四十到五十歲,公私兩邊責任都很重的世代。
他們可能沒有明顯疾病,卻總覺得疲憊,無法專注思考、記憶力模糊、心情低落,往往藉由咖啡、可樂等刺激的飲料或甜食等來提神。可是短暫恢復精神後,不久又覺得疲倦。
事實上,他們不一定是憂鬱症,而可能是容易與精神疾病混淆、二十一世紀新的壓力症狀:腎上腺疲勞。
這個名詞是由美國自然療法權威威爾森(James L. Wilson)博士提出,用來指稱一個人在身心壓力下,腎上腺運作失調,因而產生疲倦與其他症狀。
雖然醫界仍在爭論是否有「腎上腺疲勞」,但對現代人來說,始終希望減少壓力的衝擊。如何克服它,並將身心調整到更好的狀態,以下是重點書摘:
大家或許還不熟悉「腎上腺疲勞」這個名詞,但壓力的確會使腎上腺機能明顯低下、荷爾蒙分泌停滯,為身心帶來各種各樣的影響,屬於內科疾病。
最明顯的症狀是慢性疲勞累積,無法恢復精神。早上起不來、工作沒有進展、心情沮喪等,跟憂鬱症很相似。每個年齡層的人都可能出現症狀。
別搞混,這不是憂鬱症
在美國,因壓力造成腎上腺疲勞的患者,有八成被診斷為憂鬱症。但醫生對疾病缺乏了解,使大多數病患無法得到適當的診斷與治療,在醫院門診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