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翻身、走路、到講出第一個字,大部分的爸爸媽媽都會記得孩子達到這些「目標」的年紀。新手爸媽更會常常拿這些「進度」跟別的寶寶比較,或是查閱教養書上的發展金字塔,看看自己的寶寶表現如何。
對某些父母來說,這樣做會讓他們感到安心;對某些父母來說,這樣比較卻會讓他們更焦慮。這些「進度」真的跟寶寶的終身成就有關嗎?比較早學會講話或走路的寶寶真就的比較聰明嗎?
發展障礙學家、倫敦大學教授伊莉莎白•希爾(Elizabeth Hill)指出,寶寶達成這些「指標性目標」的年紀,可以作為醫師判斷孩子是否有發展性障礙的參考,例如從早期語言發展可以看出孩子是否可能有自閉症,從早期肢體動作則可以看出孩子是否有發展性協調障礙等,以便對症下藥,早期治療。
因此,早期發展的確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這並不代表早期發展越快的寶寶就越聰明。長期研究顯示,除開少數發展障礙的孩子,寶寶多早學會講話或走路,跟終身成就的關係可說是微乎其微。
新技能的學習必須建立在既有技能的基礎之上,越早學會走路的寶寶越能積極探索周邊的環境,越早學會講話的寶寶與成人的互動則也會變多,所以寶寶學會走路和講話之後,又有更多機會學習新的技能。這樣看來,似乎越早學會走路和講話的寶寶比越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