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孩子很喜歡買東西,零用錢常很快就用完,用完了看到喜歡的就又想買,然後就為了這件事常跟父母起爭執,讓父母很苦惱。後來媽媽發現跟電視廣告很有關係。於是有一天,她就跟孩子說:「你有沒有發現每當你看了電視的廣告後,不管你喜不喜歡,需不需要,就會很想買東西。
可是廣告上的東西你買了後,這樣你的零用錢就會越來越少,無法買其他東西了。」孩子想想說:「對喔!那我以後看影片(DVD)就好了。」媽說:「可是我認為小丸子及小叮噹是很好的卡通。」孩子說:「還是不要好了,因為中間還是有廣告。」
這位媽媽幫孩子瞭解自己在買東西這件事的狀況,孩子開始有自省能力。
在兒童人際關係團體裡也是這樣。例如每當討論亂哄哄時,老師說:「大家有沒有發現好多人搶著要講話,就會聽不清楚別人在說什麼,我們討論時間就拖很長,然後玩的時間就減少了,怎麼辦呢?」這時就會有人主動出來維持秩序:「不要講話了啦!快討論啦!」
當孩子發現事情的主導權在自己手上時,就會開始思考我要什麼?
當然,或許有人說這個孩子從此就真的不會亂買東西了嗎?有可能會,有可能只是暫時不亂買,但後續發生時可再討論他的困難是什麼。許多孩子自制及持續力不夠強,但這也才叫做孩子!會繼續買有許多因素,不在這篇文章討論範圍。重點是這樣的親子溝通模式,會讓孩子慢慢的學習負起自己的責任,因為他知道自己在該件事情扮演的角色是可影響事件的結果,也因此促使孩子重新想及選擇自己要什麼結果,也因此對自己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