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心理學家樋口和彥先生對於「神聖的愚者」形象有三點說明。
第一是單純,能內化複雜的事物。第二,若只是單純的愚拙,也只能稱為愚蠢,因此還必須具備「神聖」的成分。最後,神聖的愚拙中還有被賦予的使命。
友緣進了天母國小和板橋國小,和老師們組成支援團體,共同研究如何在班級上實施SST(社會技能學習)。一個學期下來,自己學習很多。老師除了課堂進度的壓力,還要管理班級的生活教育、配合學年進修、班級競賽,及與家長溝通等諸多事項,這些老師在百忙中,還願意撥出課堂時間,推廣SST課程,我在這些老師身上看到神聖愚者的身影。
有一位老師分享了他的老師朋友的事。有一位學生常常沒抄聯絡本,當然,不可能寫功課,學習更是有障礙,老師頭痛之餘,找孩子聊天,發現他一個人借住在台北親戚家,父母忙於生計,無心關照,老師瞭解他的處境,常常關心、鼓勵他,有一天孩子完整的抄好聯絡本,老師給他一個星星,外加乘1000倍,因此他成為當週班級最多星星者,可以代表全班得到一張獎狀。
孩子的爸爸不敢相信,從南部打電話問老師是真的嗎?並一直感謝老師,之後,爸爸常常打電話關心孩子,孩子也有好變化。老師被自己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好結果嚇了一跳,自己的手中握有如此的權力,要如何善用考驗老師的智慧。
老師們在班級上推行絨絨行動,每個孩子都要起身接受同學一句肯定的話,孩子臉上的笑容,也感染著老師愉快的心。有一位老師被孩子的行為感動了!即使是常發脾氣、找同學麻煩的孩子,其他孩子也都不計前仇地鼓勵他,在這個競爭功利的世界,孩子的真、善、美令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