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我在歐洲旅遊,看到一個男孩一路都在搗蛋,扯媽媽頭髮,開媽媽包包讓東西散在地上,媽媽脾氣很好、隨便他弄。後來媽媽買了甜筒他也亂吃,弄到自己跟爸爸的衣服全都是,最後吃沒多久,甜筒整球掉在布鞋上,結果媽媽竟說:「well done!」
很多像我們這個年紀的父母,覺得成長階段沒受到自己父母的支持,所以自己的小孩做什麼都說「幹得好」。比方學校作業沒寫,老師寫聯絡簿反映,媽媽不責怪小孩反而說:「希望老師可以用更有效率、有啟發的方式引導小孩。」
善良小天使也有衝撞本性
現代父母傾向「完全信任小孩」,相信小孩是天使,都是無情的世界、可怕的老師、情緒控制不當的同學,造成我小孩的困擾,這現象令人憂心。
小孩當然良善,但人性也有攻擊、挑戰極限的本質,藉此釐清「自己是誰」的衝動。認識團體生活的行為哪些可以與不可以,更是文明社會的規範。父母若要幫小孩在這個世界健康的生存,除了無盡的愛,也必須幫助他接受恰當的「框架」,心理學上稱為「frame」,就好像脆弱的iPhone螢幕四周需要邊框。框架雖是限制,也有容納與保護的功能,孩子需要在裡頭測試自己的攻擊性、認識自己,知道他做的壞事不會把世界毀掉,這其實是安全感的來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