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片泥土和花灑,這是美術教室!
巨蟒和變色龍盤踞在小小孩身上,這是昆蟲教室!
分鏡腳本和畫筆,這是繪本創作教室!
攝影師分享這些現場照片時,我難以想像這是所謂的才藝課!
才藝課在幼兒教育界極具爭議,「才藝」這兩個字隱含著負面的學習價值觀,多數人會聯想到單一又制式的技巧練習,腦海浮現的可能是父母將孩子塞進才藝班,一個接一個的趕行程,孩子的生活沒有喘息,這樣的學習型態有違幼兒正常的發展。
但是孔子在《論語》中闡述做人的道理:「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中的「游於藝」被後世解讀為君子處世至高至美的境界。游,游泳、優游自在之意,大陸著名的哲學與美學家劉綱紀認為,「游」更帶有自由與愉悅的涵義。藝指的是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駛馬車)、書(文學)、數(算數和數論)。
用現代的觀點來解釋「游於藝」,即是自在、愉悅的優游於生活中的各種休閒和娛樂活動。從這個角度看,「藝」本身帶有多元、豐富的意思,只是面對「藝」的態度,是要用學習能力的「才」藝取向,還是「游」於藝的生活體驗。
七年前《親子天下》出版一本才藝專刊,許多在「游藝」領域的翹楚對父母耳提面命,帶孩子學才藝,千萬不要落入匠氣的技巧指導,反而要重視興趣的啟發,並在過程中協助孩子探索自己、發現天賦。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更為文指出,孩子上才藝課,父母應該一起上,回家才能成為親子間的共同話題,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父母從課程中獲得相關知識,還能提升生活的品味。他的呼籲在七年前不容易落實,坊間多數課程仍強調學習的「才」藝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