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高教法修正案,從此以後學生將可以加入課審會,參與課綱審議,對於這件事情我給予高度肯定,相信眾多的反黑箱課綱學生也一樣感到振奮。但在此同時,社會上卻出現了反彈的聲音,許多校長與學者專家認為,學生的專業性不足,自己都還沒學到東西,怎麼有資格去審課綱?
但我認為這種想法是非常奇怪的,我認識非常多的高中生甚至還有高職生,因為對於歷史、公民科有深厚的興趣,所以不止課內的甚至課外的內容都有深入研究;我們生長在一個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身邊不少大學教授,甚至中研院院士,都曾對於學生們給予非常多的資源與幫助。所以所謂「學生沒有相關的專業」,在我看來是一種弱化學生的想像,有心的學生絕對有辦法達到他們自己想達到的目標,不會只是大人覺得的「學生」就只是「學生」而已。
再說過去課審會也有家長代表的設置,難道那些家長全都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嗎?更別提103微調課綱裡的課綱修正委員,竟然有許多非相關科系的教授,例如某個說要「撥亂反正」的哲學系教授,難道不會比「專業知識不足的學生」帶來的影響更嚴重嗎?
把多元與年輕世代價值帶入課審會
我認為在課審會裡,「多元」會是最重要的要素。我的國中歷史老師曾講過,三、四十年前他上課時,班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學生占大多數,過了十幾年後他發現,班上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學生變成大多數,但到了我們這一代,他說班上不太有學生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了,而認為自己是台灣人這件事成了理所當然。這是一個時代的意識型態的改變,所以我也認為,將代表年輕世代的普遍價值與意識型態帶入課審會,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