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潘云薇
老建築保存與再利用的價值,讓人們開始思考找回自己和土地、空間的關係。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原為1964年所建造的八德中正堂,見證了50 年代軍方戲院文化及當地歷史集體記憶。不過,在社會變遷與都市化的發展下,使得原有娛樂功能一度喪失,導致建築體長年荒廢損壞;所幸在在地民眾極力奔走下,當時的桃園縣(現已升格為桃園市)政府於2007 年9 月29 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中正堂在具地方發展歷史意義之價值的脈絡下,展開了修復再利用的行動。
▲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原為1964年所建造的八德中正堂
然而,中正堂周邊原有的社會網絡已不復存在,當時的執行團隊便提出文資培力的創新觀念,結合歷史建築修復工程、學校教學資源與社區營造的參與,主要經由專業者的引導,加深社區居民了解文化資產再利用的重要性,進而期盼社區共同關心公共環境議題,同時提供學生真實的學習場域 ,重新拉起與社區的臍帶關係。
在修復完工後,由大湳分館正式進駐使用,做為藝文推展及在地居民終身學習的場所,發揮歷史建築保存及活化再利用功能,同時透過圖書館資源,讓電影放映、活動講座得以延續,重新拾回大湳地區民眾看電影、集會的共同記憶。目前圖書館以較為親民,不具濃厚距離感的影片為主要播放內容,大湳分館主任李萍舉例,像是「暑期假日電影院」《星球浩克》、《雷神索爾前傳》等,也因應人口老化趨勢,為銀髮族開辦「樂齡電影讀書會」活動,經由不同主題的優質電影,讓樂齡族群在欣賞片中各種角色的演繹後,留下共同對話、思考討論、分享解析生命經驗的方式,期望帶給長者更多生活上的感動,並增加彼此間的相互成長。他期許,未來在館藏上也將會慢慢著重於豐富電影原著類書籍,讓閱讀符合中正堂原有的精神內涵。
▲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原觀眾席與舞臺之間轉化為閱覽與書籍媒體的對話關係。
▲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多媒體室。
▲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保留原電影播放空間的階梯。
▲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原觀眾席為閱報區。
▲舊有八德中正堂變身民眾閱讀場域。
*本文出自於《書香遠傳雙月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