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尤研究中心最新調查指出,高達88%的美國青少年擁有手機。多數家長在孩子進入中學後,都會屈服於孩子想要手機的要求,不完全是因為家長需要聯繫孩子,也是因為多數青少年都擁有手機了,誰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被排除在外。
但是,兒童及青少年發展專家都同意,智能手機名為「智能」,其實只會讓人變笨。擁有手機的青少年瘋狂傳簡訊更是常見的現象,導致電話帳單上的數字節節高昇,令父母頭疼不已。
知名理財專家榮恩•利伯(Ron Lieber)近日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智能手機並非必需品,家長在允許孩子擁有手機的同時,應該教他們分辨「需要」和「想要」的差別,要求他們為自己的電話帳單負責。
利伯指出,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家長都不應該讓孩子陷入「因為大家都有,所以我也要」的情緒,這是理財教育的第一步。的確,現代青少年十分忙碌,在日常學業、運動賽事、才藝課程等緊湊的行程之間,他們需要和父母、和朋友保持聯繫。但是,一支有通話、簡訊功能的傳統手機就可以做到這一點,智能手機完全是出於想要而非需要。
如果家長同意讓孩子擁有智能手機,親子應該事先對付費方案有所共識。利伯建議,家長可以幫孩子支付基本費用,但是由於上網、或是每月傳簡訊超過一定則數而產生的額外費用,應該從孩子的零用錢裡扣除,或是由孩子自己打工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