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小二的孩子寫功課時,說他沒有國語作業卷,問了好久才知道是沒拿到,也不敢舉手和老師說,該怎麼引導他?
A: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探討這個問題:一是「孩子的性格」;二是孩子「對環境的適應」。先談談「適應環境」,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讓他們在各面向的展現截然不同,適應環境的時間也不同。有些孩子一下自然融入學校,有些孩子則過了許久還默默觀察;後者常讓父母感到憂心:我的孩子是不是太過內向了?
然而,這些「不敢」的孩子有個優勢,他們對外在事物的敏感力往往較強。因此對於同一件事情,也會比同齡的孩子顧慮更多;顧慮多,自然對表達就更為謹慎了。所以,與其看作是「他不敢和老師說」,不妨說「他還在想怎麼跟老師說」。
孩子雖然看來還小小一隻,但要將內在細膩的感受,向上提取為思考,進一步踏出行動,實在是不容易呀,更何況是內心敏感的孩子呢?
最後如何與孩子進行「引導對話」,可以參考如下原則:
一、慢、時間和耐性。(所以這位家長才說,「問了好久」嘛!你一逼他,孩子的思維就卡住了。)
二、多用「開放式問句」。比方說,如果舉手會怎麼樣呢?
三、以多選擇的「假設性問句」取代單一的「定論式問句」。比方說:用「舉手同學會注意你嗎?你不想舉手打擾老師上課?擔心老師會罵你嗎?」取代「你為什麼不敢舉手呢?」(幫孩子下結論,這個行為叫「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