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後記:減C,是陪孩子應戰生命不公平的困局

從小阿嬤帶大的張文宏,從上國中開始覺得學習被卡住,上課太無聊,差點中輟,還好學校的木工班把他拉回來,找到動機。其他輸在家庭的孩子是否有同樣機會?曾千倚攝。
- A-
- A+
親自玩過這一輪「教育大富翁」,我才明白,台灣有太多的孩子,在「命運」、「機會」裡流轉。教育,可不可以成為他們翻轉的關鍵?
參與親子天下九月號雜誌封面故事【為何孩子學不會】的過程,我像是玩了一場「教育大富翁」,每回開完會,就像擲出骰子,決定下一個採訪的地方。短短的一個月裡,我從屏東小琉球回來,又一次次離開台北,走進台東的學校、花蓮的部落,甚至去連江跳島採訪。
若你問我,整趟採訪中,最難忘的是什麼?我的答案是這張照片。
攝於花蓮縣春日國小。李京諭攝。
你在這邊得習慣心疼
在花蓮縣春日國小隨手一拍的校園一隅,意外成為最好的註腳;我從來沒有像這樣,這麼想逃離採訪的現場。覺得自己承接不住任何一個掉落的孩子,覺得自己寫的任何一篇報導都幫不上忙,覺得自己聽到任何一個故事都揪心不已。
初來乍到的第一天,在花蓮當地教書近20年的謝明賢老師叮囑著我:「你在這邊得習慣『心疼』,不然很容易折損。告訴自己能做的有限,比較不會受傷。」我完全沒放在心上。
直到隔天,我採訪了甫升上高一的張文宏、小君,這才明白謝明賢說的是什麼。
「隔代教養」對我來說,過去只是一張「問題學生」背後必貼的標籤。如果不是親自走訪一趟張文宏的家,我不會知道,它其實代表著,一個孩子提早就要擔起生活的重擔,讀書對他來說太遙不可及、距離「賺錢回報給辛苦的阿嬤」太遙遠。
本欲盡到一個記者的責任,我側訪了張文宏的同學小君,想從她口中了解更多面向的張文宏,也隨口問問她的學習跟家庭背景,我才剛問:「媽媽在台北工作,那你爸爸呢?」小君很雲淡風輕的一句回答,卻讓我羞愧到想立刻鑽進地底。她說,「就是因為爸爸過世了,我才回到花蓮。」那個當下,我覺得我不僅沒有盡到記者的責任,身為一個記者,我真是丟臉丟到家了。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