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大的寶寶表現情緒的方式,大人往往不得其解,其實這正是他們逐漸變得想要講話、想要發表意見的關鍵時期,而實際上,寶寶常透過各式各樣的行為表現,想盡辦法讓家長知道他們想要坐哪裡?穿什麼?包括他們對午餐的菜色挑選,但其實寶寶們尚未具備處理複雜語言的能力來進行清晰的溝通與表達,因此美國《Parents》雜誌特別邀請專家學者們針對寶寶常見的肢體語言進行詳盡的解讀,與剖析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1.逃避你的眼神
寶寶內心話:有點尷尬
大約在兩周歲左右時,寶寶們自我意識的情緒便會開始迅速發展,「當身為哥哥的他,拿走弟弟的玩具熊而讓弟弟大哭大鬧時,他一定知道爸媽們會生他的氣,因此,當你看著他的時候,他就會把眼神別過去」任職於加州大學心智暨大腦研究中心的心理學助理教授克莉絲汀‧拉戈圖塔(Kristin Lagattuta)說道。
因此,這時爸媽們必須要用簡單的句子讓寶寶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行為,像是「我們不會亂丟書」、「我們不亂拿別人的東西」,並提供機會讓孩子修正,除此之外,爸媽們也可以抱抱他,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只要學會正確的行為即可。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爸媽們一定要在當下立即採取行動,提供寶寶學習正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