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頭白髮的老翁黃敏雄,週六清晨就到高雄市「微風市集」準備擺攤,他的「青春有機農園」主力農產品明明是有機芭樂,但攤位上卻放著天然絲瓜布的造型花器。最近他更研發出用絲瓜布包覆茶壺的「幸壺」,打算過一陣子在市集中亮相。他說:「芭樂還在果樹上時就被預購一空,我是來這裡賣創意、賣服務!」
走一趟農夫市集,可以發現許多像黃敏雄的小農,帶著對台灣農業與土地的熱情,親自和消費者面對面,傳達他們對土地的愛。不管是稻米、芭樂或絲瓜,這些農產品是用來和消費者交朋友的媒介。透過友善土地耕作方式而產生的農產品,傳遞的無形價值是對環境的尊重,實質的好處是:這些農產品安全無毒。
農夫市集強調「地產地消」,在固定的時間、地點,農人擺攤賣自己的農產品。在農夫市集採買,與一般超市、大賣場最大的差異是,有傳統市場的人味。農夫就站在你面前,可以向你說明食物的栽種方式,甚至是料理的小秘訣,逛了一圈市集,除了帶回一籃子的無毒農產品,如果你願意發問,農夫會熱情的回應你,還能帶回豐富的農業知識。
而與傳統市場相較,農夫市集的食材比傳統市場來得安全。因為傳統市場多數產品經過層層盤商通路,來源追溯不易,而農夫市集的產品來源非常清楚,生產者就站在你面前,農產品不一定全是有機,卻多數採用友善環境的方式種植,或人道方式飼養,以蔬果來說,不用農藥和化肥,而且多是當季食材,肉品則不打抗生素。
台灣第一個農夫市集是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今年十一月滿九歲。近十年,台灣的農夫市集蓬勃發展,有些市集演化出環保、文創平台,舉辦各種環保、農業講座,或是提供食物DIY活動。
《親子天下》推薦了全台四十七個農夫市集。週末的親子小旅行前往農夫市集,親子一起聽農夫講食物的故事,玩DIY、聽講座,充實飲食的素養,實踐吃當季、在地的無毒好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