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過後的艷陽下,雲林縣虎尾鎮光復國小七十三位學生,每個都是新世代的小農夫,他們經營學校的教育農園,有外賓參觀時,你可以聽到這群孩子用中文、英語,甚至是日文來迎賓,一邊介紹校內教育農園裡的作物,一邊用iPad掃描QR Code和AR擴增實境做導覽。 採訪當天,學生向記者解釋著農園裡的每一景:學生每天早上輪值導護,讓校內畜養的鴨子安全過馬路,而鴨子是教育農園裡的幫手,牠們進入稻田間吃害蟲、排泄物又回歸土地,用生態農法種稻米;每週有一堂農事課,學生親手種地瓜、大頭菜和木瓜,收成之後,作為營養午餐的加菜。
導覽來到「地層下陷研究區」,雲林縣光復國小校長沈美杏補充,學校所在社區有地層下陷問題,為了讓孩子了解居住的環境生態,教育農園內特設這個區塊,因為「食農教育不是種種菜就好,而是完整的對生活、對土地、對大自然的關懷,要真正做到環境教育。」
加深土地認同,把人口留下來
光復國小的食農教育,在短短的三年內,農園、師資跟課程都漸趨完備,背後有著一點幸運和一點焦急。焦急來自於社區人口外移嚴重,雲林虎尾鎮墾地里墾地社區總幹事陳俊雄說,「希望孩子能對土地有更多認同,跟社區成為生命共同體,成年後不會輕易地離開。」
幸運則來自於四年前,墾地社區發展協會當時向水土保持局提出農村再生計劃,而沈美杏到任校長後,欲活化校園中原本荒草叢生的閒置空地,於是學校與社區的力量結合,空地定位為「教育農園」,才有了一連串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