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到了接種流感疫苗的季節,我小孩很給我面子,只要問起打針,逢人便提「我把拔打針最不痛」。每年的流感疫苗,他總是指定我出手,別人都不可以。您可能以為我是往自己臉上貼金,或者是兒子喜歡拍馬屁,但其實我從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研究過各種方法,來幫助他們在接種疫苗的時候減少疼痛。
事實上,美國兒科醫學會從很早以前,就已經根據許多的研究成果,歸納出有效的減痛方法,一步一步達成友善醫療的目的。然而在台灣,許多作法卻滯礙難行,主要的因素是大家覺得小孩痛一下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長大後也不記得。另一方面,健保的基本精神是「維持最低花費拯救最多條性命」,所以對於這種比較形而上的友善醫療概念,自然而然地不被重視。
寶寶會痛,只是寶寶不能說
每個嬰兒打針其實都會痛,只是他說不出口,而且這個不好的回憶會被隱藏在潛意識中,然後在之後每一次打針的經驗中被喚醒。如果您現在看到這些文字,就開始感覺到不舒服,或者手心冒汗,基本上就是兒時的陰影正在被喚醒,導致您對針頭產生莫名的恐懼。根據美國的心理學研究顯示,有將近百分之二十五的成年人害怕打針,大部分是肇因於上述的潛意識作祟,以台灣的醫療風氣,加上父母言語上的威脅恫嚇,成年人怕打針的比例恐怕更為驚人。
要知道現在的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大大小小的疫苗全部加起來,要挨大約二十到三十針!而人類大腦面對這些反覆疼痛的事件,有些人是漸漸增加恐懼與陰影,尤其是對於大腦尚未成熟的兒童。因此,有研究發現,如果第一次打針有使用減痛措施,那麼到了第二次打針,即便什麼都沒做,孩子也會「感覺」比較不痛。反之,第一次如果沒有使用減痛措施,第二次打針小孩會哭的更大聲,感覺比第一次還要來的更痛,其實這都是潛意識的心理作祟。
讓打針比較不痛的方法
醫學上有數百篇關於打針減痛的研究,其中被證明有效的方法,包括:打針同時親餵母乳(一歲以下嬰兒)、讀故事書或看卡通轉移注意力、在接種的部位搓揉或冰敷降低敏感度、先打不痛的疫苗再打比較痛的疫苗、或同時左右腳(手)接種兩種疫苗、給予局部的麻醉藥物,以及快進快出速戰速決的打針技巧等等。
這些方法可能對某些孩子有效,對某些孩子卻無效;有些孩子需要兩三種法寶一起上,有些孩子則一招就搞定,都是因人而異。我的孩子曾經使用過局部麻醉藥物,後來長大後改用事前冰敷,加上看平板電腦的卡通轉移注意力,並且同時接種兩三種疫苗,以及速戰速決的打針技巧,逐漸讓他們被我「洗腦」,崇拜爸爸打針「都不會痛」。其實怎麼可能完全不痛,只是沒那麼可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