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過去,我尤其感激的是,每一個生命片刻都有我內人錦麗的扶持。她是我小學同學,我在青春期時暗戀過她。我常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能與我最喜歡的人共度漫長而珍貴的歲月。
錦麗陪我一起離開臺灣到美國留學時,我口袋裡只有一百美元,但她看到了一個年輕人的善良、可靠與探索科學的熱忱。她深富智慧,在待人接物上幫了我很多忙。是她照顧我,教育並陪伴孩子們成長,讓我專心實現理想,沒有後顧之憂。
我曾在差旅的飛機上,於筆記本寫下幾行字:「當妳在我身旁,我埋頭苦讀,忘了妳的存在;當我遠走高飛,我的相思滿懷……」我每到旅館便迫不及待打電話給她,在世界各地出差時,每夜聽到她溫柔體貼的話語,整日的疲憊也就煙消雲散,翌日的工作又能邁進一大步。
我深受「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觀念影響。錦麗與家人曾感嘆過,他們是我的「小我」的一部分,要跟我犧牲的;藍麗娟寫我的傳記,當然也是「小我」的一部分。
但是回顧自己走過的路、想過的事,希望對年輕人有些幫助;雖然時空背景相差很大,世界也轉變得不盡相同,但是年輕人透過閱讀來了解,總是有價值的。在這轉變的最後一段路,充滿熱忱的責任編輯周奕君,她對這本書提出的創意,勇於承擔的盡心盡力,在短時間內付出許多,她的精神使我非常敬佩,也確實讓我對這一代的年輕人很有信心。也許這本書,我們該提昇為「大我」的一部分,確是完成了。
幾年前,我跟好友薛伍德.羅蘭教授參加一場研討會。羅蘭教授以證實臭氧層破壞與人類大量使用氟氯碳化物有關而榮獲諾貝爾獎,我們曾說好要一起努力,研究大氣化學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