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我的成長過程,我其實算是「被長大」的。
我一歲時,我爸就因為肝病死了。 小時候,有人會問我:「你爸勒?」 我媽一開始要我回答我爸爸「去美國了」,但同學會揭穿我:「你爸才不是去美國咧,你爸是去蘇州賣鴨蛋(意指死亡)了!」奇怪,你既然知道幹嘛故意問我?
大一點以後,若又遭到挑釁,我也不客氣頂回去:「你以為你爸爸永遠不會死嗎?他有一天也會死的!」小六時,我念小五的妹妹班上也有人笑她沒爸爸,我還跑去幫她出頭:「你敢再笑她看看!」
我媽從來沒有刻意訓練我要「堅強獨立」,但在這種情況下長大,自然而然就會養成凡事自己想辦法、不要麻煩人的個性。
仔細回想,我還真的從來沒有過依偎在媽媽懷裡撒嬌的經驗。我媽並不是會把小孩攬在懷裡揉,或是幫你把生活起居都打點好的那種媽媽,她二十三歲就守寡了,她必須跟我大爺、老爺一起張羅家計,哪有可能整天對小孩噓寒問暖?
我很小就懂,伸手要不到東西
我很早就了解到,伸手是要不到東西的,因為真的也沒有東西可以給你,要的話,就要自己努力爭取。
我媽給我最大的資產,就是樂觀。她從來沒有自悲自嘆表現出自己是個可憐寡婦的樣子,我小時候曾問過她:「欸,你這麼早就守寡,怎麼沒有每天哭?」她說:「三八!笑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幹嘛哭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