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下,等一下,再~等一下」一年級的小誼(化名)蹲在地上嘴裡喃喃唸著,放著一顆狗零食的手掌,欲遞還收的僵著,好奇、期待與恐懼在她內心交戰。旁邊的人都盯著,孩子到底會不會突破心防、伸出手餵食?但看專業的狗醫生阿肚,穩穩側趴在地上,一點都不急。牠不伸頭舔她手中的零食,而是溫柔的看著孩子,輕撇幾下尾巴,被動等待小手遞過來。 突然一個瞬間,那隻懸在空中的手向前傾伸,阿肚順勢吃掉餅乾,大家鬆了口氣,出聲讚美。 和狗醫生互動學自我表達 這是一堂專屬小一特殊新生的「社會技巧課」。台北市信義國小特教老師陳靜如、楊芸綺帶著六位從輕度到中度的自閉症孩子,在專業「狗醫生」陪伴下,練習與人、與外界互動相處。「摸之前要問誰?」「阿肚媽媽。」「要問什麼?」「我可以摸牠嗎?」「可是我們今天要小心,不能摸阿肚的腳,因為阿肚的腳怎麼了?開……」「開刀。」楊芸綺在台前一句又一句慢慢帶,讓孩子反覆練習一般人問答的「劇本」。 如此劇本式的問答,對自閉症孩子而言,是偌大的挑戰,需要反覆練習。因為他們腦內小宇宙有自己運行的SOP,隨便一句普通人的問題或反應,都可能擾亂他們內心的秩序、掀起混亂和不安。「人總是會問他們問題,但在他們自我建構規則的世界裡,其他人的問題常與自己邏輯不合,沒有了規則就失去安全感,讓他們一直處於『我沒RE過稿』的焦慮。」陳靜如進一步解釋,有些孩子在課堂上表現順暢,一出了教室也許又不行了。因為對他們而言,「講話」「應該」出現在教室中,發生在教室外可能又「不合規則」了。 與人相處,必須不斷處理讓他們無法招架的「變數」,可是面對狗狗就不用,因為牠們不會丟給孩子任何評價或眼光,而總是在孩子看得到、摸得著的某個地方,溫柔安靜的待著,等自閉兒從自己的世界走出來。 「狗狗能給他們安全感。」陳靜如和楊芸綺觀察,這些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比大多數人還懂得怎麼陪伴這些特別的孩子渡過一次次、需要突破心防的練習。「以前我們設計狗醫生伴讀課程,孩子們一定要抱著狗狗,才能唸出書頁上的故事。因為直接唸給老師聽總是會擔心被糾正,但是唸給狗狗聽,就不會有壓力啊!」陳靜如多年來在台灣狗醫生協會各類大小犬志工的協助下,為不同特教生設計符合需求的課程,她看到狗狗與孩子間那股單純綿密的信任。 大小狗狗變身教育志工 「我們另外一位自閉症孩子阿佘(化名),原本的對話內容只有『我』,但是遇見波比(Bobi,另一隻狗醫生)後,他講話的句子裡開始有『牠』,而且開始會關心波比的狀況,到最後還請媽媽買球要和波比一起玩。」幾年下來,老師們看到狗兒獨特的魔法,讓很多自閉兒願意打開心裡面原本緊閉的那扇門。 像阿肚、波比這樣的「狗醫生」與一般我們熟知的「工作犬」(如導盲犬、警犬)不同,牠們是「教育志工」,沒有特定體型、種類限制,而是根據不同特殊生需求,不同類型的狗服務於不一樣的課程。例如信義國小之前陪身障生進行肢體復健課程的狗醫生,是強壯有力的拉不拉多犬,也有小型犬如吉娃娃是孩子抱著讀書的好夥伴。 「狗醫生」受過專業訓練和考試,建立起人與狗之間的信任,「牠們一定要非常穩定,才能面對老人和特教生各種行為和情緒反應。」阿肚媽帶著阿肚到固定幾個機構服務,起初,要陪著阿肚適應新環境的不安,更要注意互動者的動作會不會傷害到彼此。兩年多下來,阿肚面對各樣的孩子都能「處變不驚」。「這些狗醫生真的很聰明又很厲害,不論孩子踩到、打到,牠們都能維持不動、不叫,」陳靜如讚賞地說。 接觸了那麼多的特殊生,兩位老師笑著說,自閉症孩子大多無法用口語或是一般方式表達自己,他們的心個個仍是個謎,可能沒人知道他們的心智運行。但是這對狗兒們一點都不是問題,就如某篇流傳網路文章中的小孩曾說,狗的壽命比人短,因為牠們不用花時間去學習就懂得愛人。或許這些覺得人很複雜的孩子們,正好敏銳的接受到狗兒們散發出來,那份最純粹坦然的善與愛,然後放心的往外跨,走進那一雙雙溫柔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