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夫妻在沒有小孩之前,對於彼此的一些小缺點都還能容忍。譬如,演講中我聽過當妻子的抱怨老公沉迷電玩,也有當丈夫的抱怨老婆廁所拖鞋總是不排好……以前沒事,但是,當小孩出生後,這些本來可以忍受的缺點會被放大好幾倍。夫妻間開始爭執——老婆指責老公沉迷電玩,認為這會帶壞孩子。老公批評老婆拖鞋亂丟,說女兒會有樣學樣,以後出嫁會讓人覺得沒教養。
為什麼婚姻加入孩子以後,夫妻間的衝突會白熱化?衝突的出發點真的是「擔心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嗎?
衝突,源自內在需求的投射
成為父母,我們眼中看到的小孩其實還重疊著自己的內在小孩。這是一種投射,我們內心的這個小小孩也有童稚的個性和需求,這種需求,過去都被包裹隱藏得很好。孩子出生,看著孩子成長,常會勾起自己小時候與父母相處的經驗記憶,有些即使已被鎖在記憶裡的黑箱子,此時也可能泛起情感的擾動。
有些人小時候被爸爸偏愛,總會察覺媽媽對自己敵意;或是和媽媽感情很好,但成長過程中卻總是只看到爸爸的背影。爸媽把自己當做光耀門楣,在祖父母前揚眉吐氣的工具……這些經歷,都會影響做父母時對小孩的看法,以及教養小孩的堅持。
在前述的例子中,丈夫從小接受嚴格的家教,他內在是一個焦慮的小孩,常處在「不能犯錯」、「要表現良好」的壓力下。他一旦成為父親之後,無意識地將此焦慮投射在女兒身上,因此特別在意女兒的家教。
這種外顯的焦慮,提高了夫妻間的張力,連太太的家教也被嚴格審視,夫妻間便起了衝突。
而另一例中的妻子,心中有個害怕被拋棄的內在小孩,當丈夫花時間與電腦和手機相處時,真正讓她難過的是丈夫不肯花時間與她相處,是一種被冷落的熟悉感覺,這些感覺長期被否認與被壓抑,她平常不會直接要求丈夫關注,也不期待能改變丈夫。但有了小孩之後,這些壓抑的需求被活化起來,她以小孩的需求為由,開始向丈夫爭取「減少使用電腦手機的時間」「多跟孩子(我們)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