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佩嘉:幸福家庭不會只有一種樣貌

陳德信攝
- A-
- A+
「我們家算是正常還是不正常?」我向她解釋,沒有正常或不正常的家庭,只是不一樣而已。
同性婚姻法案引起社會沸騰辯論,有反對者主張一夫一妻為幸福家庭的要件、血緣關係為親子之愛的前提。聽到這樣的說法時,我想起在宜蘭海邊一所學校認識的孩子。由於青壯人口外流嚴重,該所國小的學生人數有限,二年級班上只有八個孩子。他們的家庭型態多被歸類為「非典型家庭」,三家有父母同住,但母親都是來自中國或東南亞的新移民,其餘的家庭,不是父母在臺北工作、孩子由祖父母照顧,就是離婚後的父親帶著孩子返鄉與祖母同住。
母親節前夕,學校老師很傷腦筋,該怎麼安排節日的學習活動,才不會讓母親不在身邊的孩子觸景傷情。這裡的孩子,尤其是女生,在初次見面的時候就會主動牽著我的手、抱著我的腰。老師對我解釋說,因為這些孩子的母親不在身邊,她們容易「把老師投射成母親」,一年級時很多小孩都叫她媽咪。母親節寫卡片的時候,也有人直接寫給老師。
隔代家庭給予的愛不會少
雖然母親不在身邊,不代表這些孩子沒有得到適當的照顧與充分的愛。長得漂亮的小卿,腦筋聰明、個性爽快。由於父親入獄、母親改嫁,六十歲的祖父成為她的監護人,但平日照顧她的食衣住行,是她祖父續絃的中國大陸妻子。近五十歲的繼祖母雖無血緣關係,仍非常疼愛小卿。祖父叨念她在孫子女中有所偏心,祖母一面替小卿綁辮子,一面淡淡地說:「如果我再不疼她,她不是成了孤兒?」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