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的電話教育諮詢,常常聽到以下的事情:
案例一:兒子才國中,竟然開始交女朋友,聽說是那女孩很主動,我要他以課業為重,他嘴巴答應,但是兩個人還是在LINE聊天,我真想把他手機砸了!
案例二:女兒喜歡的書,都很奇怪,什麼人和吸血鬼、狼人戀愛,我叫他看一些正常的書,她說:「妳不懂啦!」我真的搞不懂,現在的小孩在想什麼?
案例三:週末時,女兒常看電視看到11.12點,不去睡覺,明天要上課,那些連續劇,都是愛來愛去,很無聊耶!有什麼營養呢?
案例四:我小孩每天洗個澡都要洗上一小時、寶貝他的頭髮像什麼似的,東抹西抹的,還偷偷化妝,真是氣死我了,我要限制他的零用錢,規定洗澡時間,看他還變得出什麼花樣?
父母親的「叮嚀」聲,真是熟悉!我們也是這樣長大的,不是嗎?「你還小,先把書讀好,以後念大學再談戀愛」,雖然,知道父母不贊成自己做什麼,但是,忍不住,也會偷偷做,和父母玩捉起迷藏。
我想起一個故事。
一個來自東方的長老,瞥見河裡有一隻快淹死的蠍子,他把牠從水裡撿起來,蠍子卻螫了他一下,他甩手,不小心把蠍子甩回水中,眼見蠍子又要沒頂,長老又救牠,蠍子還是螫他。
一旁的路人不解地問:「你為什麼要救那隻蠍子呢?他不知感恩,不論你救他幾次他會螫你的」長老說:「蠍子的天性是螫人,我的天性是救人,我的天性不會因為他的天性而改變」這一次,長老找來一片葉片,輕輕的把蠍子從水裡挑出來,三度救了牠一命。
孩子像不像蠍子呢?當父母要保護他的安全時,卻不之好歹反咬一口,而父母如長者般,擁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如果咬人是蠍子的天性,孩子對異性的興趣也是一種天性嗎?
發展心理學提到,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會產生兩種變化:「性的覺知」和「自我的覺知」,前者是對性問題感興趣,關心異性,容易被吸引;後者是為自己的事擔心,對自己的外表、容貌沒有信心,也期待自己是有魅力的人。這些是孩子不可避免的成長歷程,突破這些煩惱和慾望,才能蛻變成有創造性的成人。
善用「問句」,增加親子互動
長者以葉片救起了蠍子,父母為保護教育子女,免於迷失於性的森林,那一片葉子是什麼呢?或許「好的問句」---即透過適當的提問,刺激孩子對事情的自我覺知能力---是一個媒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