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和學生在政大後山一面散步、一面晤談,他們大多在都市長大,對沿途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識得不多。有一天,我指著一叢竹子問學生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植物嗎?」他觀察了一下,慎重的說:「甘蔗!」
「這是綠竹,你吃過綠竹筍嗎?」
「吃過!竹筍在哪裡?」
「過時了,你看那邊就有一根竹筍,已經快變成竹子了。」
「啊!原來我當年背的唐詩『新筍已成堂下竹』就是這個意思。」
許多人小時候都背過一些詩詞文章。如果在背誦時,沒有絲毫語意的理解,只是強記空洞的聲音符號,那麼,我們長大後絕對不可能自動反芻或自然理解,除非恰巧遇到補救學習的機會。
讀經如填牛,真能反芻?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王財貴發明了一套「填牛論」來改進傳統廣受責備的「填鴨論」。他認為兒童大量背誦經典,將來長大後遇到經書所談的人、事、物,就會「反芻」,自然就懂(註一)。但從科學哲學與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將會發現:兒童在不懂的情況下被迫硬背無意義的長篇大論,是一件非常困難而痛苦的事情;即使硬背下來,遺忘的速度也會很快,將來長大後能遺留下來被「反芻」的數量極少。
教師若能幫助兒童當下就理解文義而非迫其等待將來「反芻」,應可提升兒童背誦的樂趣和效能。兒童只要掌握部分意義(含意象),長大後在某些環境、場合或文本當中恰巧碰觸到相似的意義時,比較有可能產生連結,並對當初背誦語詞的意義重新組織、調整或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