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化重視獨立與自主,但自立的能力實奠基於幼兒時期因緊密依附照顧者而產生的安全感。人類其實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因群居而興旺,因離群而憔悴。更重要的是,早年的親密關係、或缺乏親密關係,會形塑我們的一生。
從佛洛伊德到格式塔,關於親密關係的學派有很多。其中「依附理論」雖然歷史悠久,卻始終屹立不搖。《紐約時報》報導,這個已有超過五十年歷史的理論,近年來又受到學界廣泛重視,被認為是解釋種種人際關係的關鍵。
依附理論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假說,並由美國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思(Mary S. Ainsworth)以科學方法證實。這個理論近年來有許多突破,被廣泛應用,從學前教育到企管人培訓都能派上用場。心理學家、神經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專家都認為,該理論的基礎學說;即早年的親密關係會影響人類成年後的行為;在智能手機時代特別值得反思。
寶寶出生後的頭一年,父母與主要照顧者藉由與孩子的互動,在寶寶腦海中烙印下人類互動方式的模型,這個模型一輩子也難以改變。現在很多家長或嬰兒的主要照顧者,跟手機的互動比跟寶寶的互動還多,這使嬰兒對周遭環境產生困惑與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會持續一輩子,導致成年後無法真正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