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礙不再是成人的專利,小孩也會有。從症狀較輕微的夜驚、夢魘,到嚴重的夢遊,都是12歲以下孩童常見的睡眠障礙。他們多能長大後自動改善,但是家長只要用對方法、對症下藥,就能減少發作頻率。
夢遊症:好發於6至12歲兒童
電影裡的夢遊劇情,在現實生活裡並不是一樣浪漫。林口長庚兒童神經內科醫師張明瑜表示,國外有資料顯示,約有四成的小孩在十歲以前有夢遊症的狀況發生,一般好發期在6歲至12歲的兒童身上。通常長大後會自動改善,除非頻率頻繁,一週達三、四次,就有需要到醫院的神經內科、精神科檢查。
夢遊症不論大人小孩,經常發生在睡覺後1.5小時,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通常隔天會渾然不知自己做了什麼、去了哪裡。他強調,有夢遊症的小孩最常在夢遊時走到父母的房間,建議父母只要引導他們回去睡覺,「不用叫醒,扶著回房間就好」。張明瑜提醒,有發燒、家族史、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是週期性肢動症的小孩,發生夢遊症的狀況比一般人高,家長需要特別留意。
夢遊症在診間可以透過一些鎮定劑來做治療,但是醫師建議,最好還是透過一些行為治療來協助。包括:
1.規律睡眠:儘量不要讓孩子有睡眠不足的問題。張明瑜解釋,有些節慶,小孩會跟著大人晚睡,或是玩得太開心,都可能引起夢遊症。因此建議,讓孩子養成規律睡眠,睡足八小時。
2.睡前避免腦神經的干擾:很多人成天3C產品不離手,包括小孩也是玩平板、手機,但是這些產品的藍光容易干擾腦神經、影響睡眠,張明瑜建議睡前不要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