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繞了一圈的中年人,特別容易被孩子的勇敢故事感動,因為知道,生命多所磨練,成功不是打敗別人,而是超越自己,找到意義。無論是拿到一手爛牌卻打出好結局,失敗了願意認錯改進,或再苦也要堅持自己的熱情和生命呼召……都需要很多學校沒教、考試也考不出來的能力。
這類人生智慧有科學研究佐證。
過去二十年,美國的教育研究開始轉向。因為過往大幅強調認知能力(包括讀寫算,以及各項領域知識灌輸式學習)的教育體系開始崩壞,漏洞百出:超過五成的弱勢孩子學業落後,高中輟學率攀升不降,儘管政府透過如「有教無類」等大型方案,企圖提升標準化測驗的成績,但從認知能力「搶救」美國教育的努力,最終仍然成效有限。
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腦神經學家、經濟學家開始從根本的問題探討:究竟讓一個孩子得以成功的關鍵能力是什麼?目前的教育體系、家庭教養,疏漏了什麼?又該如何打造重建,才能完成基礎教育的目標:幫助每一個孩子,擁有成功和自我實現的機會?
近十年來的研究發現,包含恆毅力、負責任、願意承擔風險,擁有動機和自信等「非認知能力」,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培養和教導的「成功技巧」,也是幫助一個孩子能夠抵抗逆境的「正向性格優勢」。
新發現 非認知能力比IQ 更重要
研究「恆毅力」(Grit)的賓州大學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發現,創造卓越成就的關鍵不是天賦,而是結合對目標的長期熱情和堅持下去的「恆毅力」,培養恆毅力有具體方法可行。她二○一三年的TED演說吸引千萬人關注,去年她出版《恆毅力》,立刻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不僅顛覆教育界培養能力的觀點,也受到企業的重視。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蘿・德瑞克(Carol Dweck)的「成長心態」理論,歷久彌新,對改變美國教學和教養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