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87期-幫助每個孩子成功,精彩內容搶先看 >>
兩年前的一個深夜,念國三的大兒子告訴我,他好希望高中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我不要再重念一遍國英數社自了!」那時他正經歷國中的低潮,感覺自己是個盡了洪荒之力卻仍然不夠好的中等生。他對設計、影像、科技發展等,學校沒有「科目」的領域,充滿熱情和好奇,腦中永遠有無數的專案想要嘗試,卻困在滿滿的國英數社自和會考複習中,沒有一點餘裕可以探索。
當時我帶著他搜尋社區內高職電子科、視覺設計科的課表,竟然也一樣,整天塞得滿滿的課表,還是一樣的國英數社自,偶爾搭配電子概論或美術設計,以及不知為何一定要上的「書法」和「素質教育」。
一○七課綱,教改最後一哩
我兒子的痛苦,終於有了改善的契機。明年一○七課綱就要上路了。這代表高中必須減少傳統的必修科目,多元選修科目要占到三分之一,同時各校可以發展有特色、以實作和專題導向的「校訂必修」課程。
為了落實一○七課綱,大學考招方式也要同步變革:不能只看學測或指考的主科成績,結合校內選修類科成績或專題表現,課外社團活動、比賽紀錄的「學習歷程檔案」,將被同步採納,在第一階段入學比重占五成。我認為這是決定台灣教育改革成功與否的最後一哩路。關乎的不只是高中和大學,也關乎目前改變最少、號稱台灣教育最低潮暗點的國中,是否能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