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保羅.塔夫:打造一個孩子能放心挑戰的環境

Paul Tough 官方網站
- A-
- A+
《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作者保羅.塔夫闡明成就不應只有功利達成, 營造有歸屬感、愛與聯結的學習環境,助孩子走出逆境,養成「成功」關鍵的非認知能力。
全世界的父母都在意孩子能否「成功」,但卻在單一標準的教育體制中,迷信以考試成績和成績背後代表的「智商」,來評斷孩子的成敗。
美國作家保羅.塔夫(Paul Tough)在2013年出版《孩子如何成功》一書,引發全球的教養大震撼。他提出「恆毅力、好奇、自我覺察、樂觀、自我控制」等「非認知能力」(或「品格力」),比IQ更重要,才是幫助孩子成功的「隱藏力量」。
2016年,塔夫再度以新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懇切提醒,擁有這些「非認知能力」非天生或運氣,是由成長環境所形塑,並且,無法像教國英數那樣「教」給學生,「必須去營造一個有歸屬感、又有挑戰性的環境,讓孩子持續不斷的願意學習。」
尤其對在逆境中成長的孩子,高期待、高支持、充滿關愛的學習環境更形重要。塔夫指出,「幫助貧困孩子成功,已經不再是教育的邊緣問題,」因為美國公立學校中,已有五一%的孩子來自低收入家庭,他們很容易成為學習弱勢。
塔夫不僅疾呼美國關注機會不均等的公共議題,更在自己的書寫研究過程中,成為一位眼光放遠、能夠陪伴孩子面對失敗的父親。他目前和兩個孩子(小二、兩歲)及妻子住在紐約。
塔夫接受了《親子天下》的專訪:
Q 你的兩本暢銷書都以「孩子的成功」為名,你如何定義「成功」?
A 這是好問題。我在書中引用很多心理學、經濟學的研究,他們都用高學歷、高薪等比較窄化的概念定義成功,這樣的成功固然重要,但不該是唯一。我們希望孩子有自信,和世界有連結,有能力去幫助比自己更需要幫助的人,有能力組織家庭等。培養恆毅力、好奇、自我覺察、樂觀、自我控制等非認知能力(也稱為品格力),不僅有助發展孩子的社會性、情緒管理,更和孩子的每一個發展面向都有關。如果我們能專注培養孩子的這些能力,他們就有可能長成一個不僅懂得追求好學歷、好薪水的成人,更可能成為社會中的好公民。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