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寶貝的爸媽留意了!你曾經拉著小孩的手腕原地飛轉繞圈圈,或是在散步時,一人各牽著孩子一隻手,把孩子「吊過」水窪或坑洞嗎?專家提醒,這些看似好玩的親子互動,很容易造成小小孩手腕、手肘的脫位,稱為「扯肘症」,俗稱「保母肘」(nursemaid elbow)。
根據英國《鏡報》報導,「保母肘」好發年齡通常是兒童學會走路之後,多數介於1~5歲之間。由於6歲以下孩子的前臂橈骨尚未發展完全,周邊韌帶較鬆,加上肌肉單薄,一旦受到瞬間的縱向拉力,就容易導致橈骨脫位。只要一碰觸患部,孩子就會瘋狂大哭。
「保母肘」最常發生的原因是,大人抓著小孩的手腕,玩左右擺盪或原地轉圈的遊戲。不過,有時生活中一些不經意的動作也會引發意外,例如:幫小孩脫衣服時拉手的角度不對、小孩情緒失控亂揮手臂、上樓梯時大手用力拉著小手,或是眼看小孩要跌倒時,趕緊一把拉住手臂等。
美國「兒童健康網」(KidShealth.org)指出,「保母肘」百分之七十以上發生在左手臂,女孩發生機率略高於男孩。隨著小孩骨頭逐漸發育成熟,7歲以上的孩子便較少發生這類的不完全脫臼。只是,有些小孩因為先天體質的因素,特別容易發生這類的脫臼和脫位,碰到這種情形,爸媽也不要太過自責。
幸運的是,醫師只要藉著簡單復位術,就能在短時間內讓「保母肘」成功復位,減輕疼痛感。不過,「橈骨脫位」在外觀上不易診斷,加上小小孩表達能力有限,若是錯過黃金治療期,不小心就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必要時還得施行手術。
重點是,一旦小孩曾經發生「保母肘」,日後就存有復發的可能。因此,醫師呼籲:預防甚於治療,平時和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爸媽千萬不要過度拖曳、拉扯,或扭轉小孩的腕部和手臂,才能避免意外的發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