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預見的未來十年內,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技術變革將取代人類五○%的工作,要怎樣才能成為機器人的主人而非僕人?
機器人不擅長跨領域思考、抽象的、主觀的、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人工智慧來了》作者、協助年輕人創業的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接受《親子天下》專訪時直指,「愛與感情、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溝通將是人類的最後防線,」點出了人類的獨特價值,才是我們最寶貴的資產與利基。
他也在其新書發表的台灣首場公開演講中,大膽預言,未來將步入一個嶄新的人機協作時代,機器將在大量簡單、重複性、可量化、不需複雜思考就能完成決策的工作中取代人力,不只作業線工人、交易員、銀行櫃員、司機,甚至工程師、設計師及律師等專業性工作,都將陸續被取代。
部分工作則會因此轉型,例如醫生,將改由AI負責判讀病情,人類做為提供服務的橋梁。反觀,藝術家、作家、導演等創意性工作、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人文科學工作、頂尖管理者及跨領域專家等,「無法輸入大數據去分析、預測」的領域,將最不容易被AI取代。
他舉「審美」為例,現在的AI技術可以辨別出普遍性的美感,或仿造出名家的畫作,卻無法創造出全新的作品,這就是科技的侷限。
AI不擅長的事,也不代表適合所有人。身為趨勢專家,李開復支持自己兩個女兒選擇的藝術創作之路,原因不在於能不被AI取代或打敗,而是先確認她們的興趣與天賦。
今日科技發展遠比想像中快速,他也指出,當代教育趕不上AI時代將帶來的變革,無論中國、美國還是台灣都一樣,但可以做的是先改變家長的觀念。這也正是他急切想說的:「別再用自己的舊思維替孩子決定未來,給孩子充分的選擇,並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熱愛和獨特性,做得很深,很好,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以下是他的剖析:
現在的AI不能做跨領域思考,起碼在未來五年還不行,但以後還不知道。AI也是會逐漸進步的,要看是跨一個、十個領域,還是有常識,這是漫長的過程,它需要大量的數據,需要客觀的標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