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佩嘉:我們的孩子是否得了「學習傷害」?

黃建賓攝
- A-
- A+
藍佩嘉教授比較美國與台灣的瑜伽教室,體會到兩種對於學習的不同態度。她認為各有長短,但若推到極端,都會造成傷害。
我開始練瑜伽,是在美國進修的時候。其中有一位梳著黑人辮子頭的白人女老師,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要預先想到下一個動作,請專注在當下。」當我們半趴在地板上做著「下犬式」時,她這樣說。我心裡一驚,這是在說我嗎?預想未來、事先準備,但這不是那些時間管理專家教我們的成功技巧嗎?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不一樣的,不要跟別人比較,做不到千萬不要勉強。」當大家搖搖欲墜的做著「樹式」時,傾倒的同學尷尬的笑著,老師溫柔的提醒。我習慣用目光瞄著其他同學的姿勢,也不免從大面落地鏡中羨慕別人更為柔軟的身影,聽到老師這樣說,也跟著鬆了一口氣。
回到台灣後,我找了好幾個教室繼續練習瑜伽。雖說不同的課程、不同的老師各有風格,但在台灣我更常聽到一些教學話術,是在美國的教室比較少聽到的。比方說,有些老師為了激勵同學,強調練這個動作可以「瘦大腿」、那個動作可以「拜拜蝴蝶袖」。相對於美國老師(可能怕學生受傷被告),有比較多的台灣老師喜歡調整同學姿勢。我也發現,透過老師的「外力」挹注,我確實可以壓得更低一點、彎得更多一些。儘管老師好言提醒:「累了的同學可以停下來休息,」大家都努力拉筋劈腿,深怕顯得不一樣、跟不上。
因材施教還是激發潛能?
比較美國與台灣的瑜伽教室,可以讓我們看到兩種對於學習的不同看法。台灣的學習經常有著更強的目標取向,甚至是實用、功利的引導,即便是做運動,也需要能看到具體的鍛鍊成果、雕塑成效。相對起來,美國的教室更重視運動做為一個過程,標榜過程本身可以帶來放鬆、專注等心靈成效。
兩種課堂風格各有長短,但若推到極端,也都會造成學習傷害。美國課堂接近社會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所說的「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視個人能力為先天資質,應尊重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培養學習信心,不宜用單一標準來評量。然而,過度強調「順應天性」、「等待適當學習時機」,可能變成逃避困難的藉口,忽略學習過程中必經反覆操練的困頓。
台灣教室則傾向「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強調後天努力比天賦更為重要,重視輔助教學、重複演練,卻也經常造成勉強學習、壓力過大而衍生運動傷害。此外,用單一標準(成績)測量學習成效,把人分等第,往往傷害「跟不上」同學的自尊心、抹煞學習過程中的樂趣。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