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na:親子小旅行 體驗老工藝 跟著職人學珍稀手藝

Selena攝
- A-
- A+
台灣職人帶著保存文化及手藝的使命感,持續堅守舞台。假日可以帶著孩子們一起體驗傳統台灣工藝之美,在工業發展下,職人如何轉型,為這些工藝再造價值。
工藝因生活而起,因信仰、習俗、價值觀念慢慢演變,從工藝技藝的發展可以窺見歷史的變遷以及人們生活需求、庶民的美學及生活風格。傳統工藝品有別於工廠大量生產的產品,每一件都是經由手工製作,帶有原創精神,職人懷有保存文化及手藝的使命感,在不願丟棄工藝技藝的精神下,持續堅守。我們很難預估哪些工藝能永續發展,但我們似乎有責任讓孩子們看見台灣工藝之美、感受產業改變帶給工藝藝術的衝擊,以及在工業發展下,職人如何轉型,為這些工藝再造價值。
工藝師、職人們明白這些台灣工藝漸漸流失,為了讓孩子知道台灣曾有的藝術文化、自我勉勵將這工藝繼續傳承,於是用比較親民的方法切入,透過文創手作模式,讓許多人可以在動手製作時,間接了解台灣工藝的藝術,相信這將是孩子們接近傳統工藝的第一步。
此次拜訪的台灣傳統工藝包含:舞獅製作、榻榻米編織、金工銀飾、斗笠編織共四種工藝職人。
高雄林榮春傳統斗笠編織
80多歲爺奶守護的手編斗笠
高雄美濃是以農為主的客家村,斗笠的需求量較都市高。在高雄市龍肚國中附近有一對高齡的斗笠爺爺奶奶,爺爺叫林榮春,奶奶是蕭滿妹,爺爺從十幾歲就開始編織斗笠,算一算,也六十多年。
斗笠主要是用竹筍殼所編織,十多年前竹筍殼已改由大陸進口。但細節的竹篾製作則是善用當地資源,奶奶說,因為美濃在地有許多竹林,他們都是自己上山砍竹子、再裁撕成細條編織,爺爺遞給我們一把看起來有些年紀的柴刀說:「這是50年前,用一條吳郭魚向打鐵店換來的。」原來這把磨得晶亮的柴刀就是用來剖削竹片的。
整頂斗笠只有內頂是從高雄內門所訂購,其他都是自己做。全盛時期時,斗笠爺爺奶奶一天要做40幾頂斗笠,現在因為務農人口漸少,工廠大批製作的遮陽帽取代斗笠,以及大陸、越南進口的低價斗笠衝擊著台灣市場,現在一天只需要製作10頂,由於後代不接此工藝,讓他們十分擔心斗笠編織會失傳,所以,笑著告訴我:「只要有人肯學,我就教他。」
看著爺爺奶奶俐落的雙手,抓收摺合,動作如此熟練,兩人合作無間,爺爺負責編筍殼、奶奶負責後半段縫製,最後還會用長相如甜甜圈的重石頭壓製成型。他們倆一點都不像是八十幾歲的老長輩,一邊編織還會一邊說說玩笑話,氣氛十分融洽。做一頂斗笠需要一、兩個小時,雙手偶爾也會被竹筍殼、細竹割傷,但他們這對老夫妻仍然有說有笑的,也許情感就是這樣苦中作樂、編織而來。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