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家庭文庫運動」談起
日本的「家庭文庫」從1960 年前後草創至今,已經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它是由民間發起的「親子讀書運動」之一環。1960 年,日本的兒童文學工作者椋鳩十,有感於戰後的日本兒童除了教科書、劣質的漫畫外,鮮少有機會閱讀其他的好書,便發起「親子20 分讀書」運動,要求大人每天最少陪小孩看二十分鐘的書。
此運動得到了各地圖書館的配合,大人全力將當時的一些「惡書」--將經典文學作品予以簡約、改寫的粗糙版,以及將民間故事或傳記予以隨意竄改的書籍,逐出家中與館藏書架,鼓勵親子親臨好書,共享快樂的閱讀。結果,這樣的運動,不僅帶動了日後家庭文庫的發展,也扭轉了當時兒童把漫畫當成「主食」的情勢,並刺激了當時的圖書館員和出版者,使他們開始對自身的工作心生警惕,開始認真思索成人在兒童閱讀所應扮演的角色。
在「親子20 分讀書運動」的推波助瀾下,當時一些有經濟力的文化人(兒童文學工作者、作家等),為了讓兒童身邊有好書,並常與美好的繪本相遇,紛紛加入成立家庭文庫(家庭式迷你圖書館)的行列。這些成員,幾乎都是於1947 年至1955 年間,在新制中學或新制高中裡受過戰後第一波「民主教育」洗禮的女性。當時,她們正處在撫育幼兒的階段,有感於社會百廢待舉,又受到民主教育中「尊重個人價值、強調自主精神」的鼓舞,遂用實際行動,參與了社會的再造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