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過安全意識大考驗了嗎?快來看看你的安全觀念有多好?
一說到兒童安全,大部分人聯想到的都是駭人聽聞的社會事件,但是在台灣最危害兒童身心安全的,其實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天然災害和通常可以避免的「人為疏失」。
參與政府部門、學校、企業的防救災能力強化工作十多年來,最大的感慨一直沒有改變,那就是大家對於災害或意外的疏於防備。舉例來說,地震會多大無法預測,震動當下也許會超過耐震設計時假設的地震力,但似乎大家平日都忽視防災演練,或是完全輕忽因地震引發的爆炸、火災等傷亡風險。另一個顯而易見的錯誤是,學校雖然有裝設電子圍籬、聘請保全人員加強校安管理,但學校師生卻沒有規劃並演練一套可因應歹徒入侵校園後,能有效應變的教育訓練。
消極的不作為就是對生命不負責任。安全議題,除了學校和有關單位要正視外,身為家長的您,若缺乏風險意識,平時沒有和孩子討論災害和意外的防範與應變,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在可預期、預防的災害或意外事故中,導致死亡或傷殘。這樣的憾事一旦發生,您也將列為被究責的對象。
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顯示,台灣新生兒和一至十四歲兒童的死亡率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其他三十三個國家相較,排名都在後三分之一,且不如鄰近的日本和韓國。
災害風險、風土民情與台灣較相近的日本,建立的全國「安全文化」,一直是我們取材效法的對象。安全文化是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關鍵在於日本把重視歷史的態度也應用在災害上,不僅詳細地記錄每一次災害的災情、應變的過程、復原的經過,也在重大災害後的特定時間點,如:週年、三年、五年、十年時,辦理各項紀念活動。
以學校教育為例,災害歷史、災害地理也是社會科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些具體表現在在反應出日本人面對天災的態度,承認風險存在與管理風險的必要性。辨識風險、評估風險、溝通風險、處理風險、監測回饋,讓日本在他們自稱是世界上的「災害大國」情境下,得以與災害共存、永續。
這是我們看到日本政府和民間,平日積極地對任何天災人禍做的研究調查、減災整備和應變演練背後的動力來源,也正是我們從電視上看見日本人在災害發生後,仍能保持冷靜和有秩序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