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可以豐富孩童的心靈,幫助他們找到人生的意義

Shutterstock
- A-
- A+
德國詩人席勒曾說過:「我幼時聽到的童話,其中意義之深遠,更甚人生教導的真理。」教養兒童最重要、也最困難的任務,皆是幫助他們找到人生的意義,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貝特罕認為,文學作品即是最適合的資訊承載媒介,但故事必須同時照顧到孩童人格的所有面向——絕不藐視孩童所處的困境,完全信賴並且嚴肅看待,同時培養孩童對於自己和未來的信心。
無論過去或現在,教養兒童最重要、也最困難的任務,皆是幫助他們找到人生的意義,而兒童需要許多成長經驗才能達到這目標。在發展的過程中,孩童必須循序漸進地學習了解自己,如此才更能了解其他人,最後就能用可以滿足彼此、而且有意義的方式,與其他人相處互動。
想要找到人生更深層的意義,我們首先必得超脫個人目前的狹隘生存經驗,相信將來有朝一日,自己將可以為人生帶來重大貢獻--倘若現在做不到,將來某一天,一定做得到!這樣的觀感是必要的,如此我們才能夠對自己滿意,也對我們正在做的事覺得滿意。人生變幻無常,我們必須培養內心的資源,才能讓情感、想像力,和智能得以相輔相成、左右逢源。帶著這樣的正面觀感,我們也才得以發展人生的理性,了解唯有「對未來的盼望」,能夠支持我們在一次次的逆境裡存活下去。
童話的意義深遠,更甚人生教導
筆者身為嚴重情緒困擾兒童的教育者和治療師,最主要的任務是幫助他們找回人生的意義。由於從事這樣的工作,我得以清楚發現,如果在教養過程中,就讓兒童發現人生蘊涵的意義,他們就不會需要專人特別協助。我進而自問: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有哪些經驗,最適合用來培養他們為小我找出人生意義,以及為大我賦予更多人生意義?在這項任務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父母和其他照顧者的影響,次之是以正確方式傳承給兒童的文化遺產,而在兒童年紀還小時,最適合的資訊承載媒介,莫過於文學作品。
基於這一點,我對許多以培養兒童心理和人格發展為宗旨的文學作品有著深切不滿,因為兒童需要資源來處理難以解決的心理問題,但閱讀這些作品卻無助於激發或培養處理問題所需要的資源。學校裡指導兒童閱讀的學齡前和學童適讀書籍,以教導必備生活技能為目標,與意義無關。至於所謂「兒童文學」中餘下的大量文本,則以教育、娛樂,或者寓教於樂為宗旨,但大部分內容都太過淺顯,以致從作品中幾乎發掘不出什麼意義。既然一個人必須學習閱讀的讀物,對他的人生來說無足輕重,那麼習得閱讀能力等技能,對他來說也就不再重要。
我們都傾向用做一件事在當下能獲得什麼,來評估這件事未來會帶來的好處。兒童尤其如此,因為他們活在當下的感受比成人更為強烈。他們對於未來懷著焦慮,但對於未來可能需要什麼,或者是什麼樣子,卻僅有極為模糊的認知。如果孩童當下聽到或讀到的故事很空泛,那麼當我們告訴他,學習閱讀可以讓往後的人生更豐富,他感受到的就只會是空洞的承諾。這些兒童讀物最大的缺點,是奪走了孩童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應得的收穫;他們無法從中接觸更深層的意義,也得不到在他們的發展階段富有意義的事物。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