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0年代中期,與繪本在日本「不期而遇」。當時我是一名剛上研究所的學生,整天對著於我尚有幾分艱澀的密密麻麻的日文書苦鬥。研究室有一整牆的繪本書架,由於童年在台灣並沒有所謂的繪本,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對那一長排的書架是「視而不見」的。
有一天,在研究室讀「字」讀累了,站起身來活絡活絡筋骨。突然,對那一排長得不像「正規書」的東西感到好奇,於是隨手抽出一本來看。現在回想,那簡直就是我人生中抽到的「樂透」,那讓我當下為之傾倒、掩卷後驚艷無語的,竟是一本威震繪本山林、至今仍被大家奉為「經典中之經典」的上上之作!
李歐.李奧尼 Leo Lionni 的《小藍和小黃》(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自此開啟了我的「繪本之門」。之後,只要書讀得累了,或是論文寫到腸枯思竭,我一定會來到那排佔據了整個長廊的書架,墜入繪本書堆,直到流連不歸。
拜研究室精挑細選之賜,在我還不明繪本是何方神聖之時,我已經看遍了一本又一本的古今優質之作。而這段摸索的歷程,也成為我日後朝繪本此一領域發展的根基沃土。不久,當時還是窮學生的我,開始「巧立名目」,每逢生日、寒暑假、開學、士氣低落……,我都會買幾本喜歡的繪本,送給那個對這「相見恨晚」的世界充滿飢渴的心中小孩。
就這樣,我帶著七、八十本繪本回到台灣。之後除了繼續蒐集,也因為擔任幼教老師,而展開了我繪本人生的第二階段。我每天帶著心愛的繪本去唸給孩子們聽,這樣的「臨床經驗」,讓我因著孩子的眼神、笑聲和讀後的一些話語,更加靠近繪本。對我而言,繪本中的兒童特質不僅讓我更加理解小孩,也喚醒了我,開始學著用孩子的角度和方式,去體驗繪本中那被成人所遺忘的感覺和看世界的不同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