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四歲的時候,與我共讀劉如桂老師的繪本──《劍獅出巡》,全家興起了一同尋找台南安平劍獅的念頭,我們總是一家四口手牽手,在安平聚落巷弄間散步,按圖索驥,仰頭尋找那法力無邊、保護居民的劍獅。幾回尋找後,對安平地區多了一分瞭解,我們的確透過繪本增強了認識土地的動力,間接知曉曾經發生在這土地上的故事。
那幾年和如桂老師有一面之緣,她告訴我,曾經到金門看過風獅爺,我心裡想著,或許對土地文化保有關懷熱情的她,總有一天會下筆作畫,透過圖文把風獅爺介紹給大小朋友。
《風獅吼》描述的就是金門風獅爺的故事。風獅爺是閩南、金門、安平、日本琉球等沿海地區,在東北季風呼嘯來時,用來避邪鎮風,對峙強風侵襲的避邪物。金門原有豐富的植被,綠野如茵,中國元朝開始,為發展鹽業而砍伐森林;明朝鄭成功來時砍林造艦,使得金門的植被被破壞,光禿一片,風害愈來愈嚴重,風沙滾滾的影響到居民的生活。於是,居民在村落裡立著造型特殊的風獅爺,期待風獅爺能為村民消災鎮風,這種心靈上的寄託相信能帶給村民無限的希望與撫慰。
如桂老師喜歡透過繪本,用孩子喜愛的故事氣氛,講述台灣信仰文化,安平劍獅或是金門風獅爺皆是,而且故事中的劍獅或風獅爺長相都很討喜,還會互相幫忙,合力保護家園,這樣的情節好像遞給讀者一份平安符,我們宛如也成了故事中的村民,因為被保護而感到心安。《風獅吼》中不僅有風獅爺,還有象徵風神的鱟,故事前半段,風獅爺守護家園,打退帶來強風的大鱟。後半段風獅爺卻與大鱟一起合作,讓大地重獲生機,這個故事似乎想傳達人類與自然界需和平共處,得檢討著是否恣意的破壞環境,平安的生活不僅來自信仰祈福,還有自然萬物的同等對待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