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環境與學校環境決定了孩子願不願意去扮演自己角色的問題。一般父母在碰到這種問題時,通常都會去找美術班或才藝班, 聽人家說那個老師很棒、很有名,教的學生去參加比賽都得獎,然後就去了。
那個老師很棒,但他有沒有智慧讓你的孩子也很棒呢?還是一直畫給孩子抄,讓孩子變得很笨呢?我想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孩子喜歡畫圖是不是一定要送去繪畫班?我誠實地講,很多美術老師,包括大學美術系的老師,自己也沒有能力教自己的孩子,包括我在家裡也不教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因為第一,我們對自己的孩子耐性不夠。第二,教得沒有次序。你想到時、心情好時你就教;若你真的要教時,孩子只是受罪,因為你會一直告訴他,這樣不對、那樣不好—因為一直出現你自己的繪畫經驗,你忘記他只是幾歲的孩子,而你是幾歲的大人。自己的孩子自己教,就會有以上的問題產生。
孩子保有高度開發自己的興趣
但如果你可以找到一個適合的老師、一個好的工作室,孩子就會有整體性的教學方式。譬如三歲到十八歲,在我設計的課程裡面,學齡前的部分,我盡量跟孩子談情說愛,用遊戲的方式引導,絕不涉入技巧的指導;但是非常要求他的學習態度要有責任感;而在創作過程上,我是完全不干擾孩子的,以好玩為原則。
小學以後,孩子已經學會說道理,我們就盡量讓他懂道理,所以我們會介紹藝術史、米羅、畢卡索⋯⋯等等藝術家讓孩子認識。孩子會用自己的經驗突破畫圖的技巧,一點不用老師操心;我們只要求他們學習態度是認真的。
中學以後,開始有物理化學的課程,所以我們要盡量產生應用的效能出來,像銅版畫,製作會有硫酸腐蝕之類的效果,有比較專業性的理論切入,以及機械原理、物理變化等的材料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