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的圖已經畫好了,從圖面會表現出各種可能性,我們來作分類和了解孩子。
畫面表現的分類
①模仿力強,造成重複出現的符號
第一類,孩子的圖面會出現「重複出現的符號」。比方,花、房子、太陽、雲、鳥,還有一些類似漫畫卡通人物造型的符號。這些重複出現的符號,是孩子已經受到別人的影響,別人畫給他看過,或者是他看過別人畫,認為這是最方便的,就直接記下來了。這種孩子一般來說,記憶力、模仿力比較強,將來讀書背誦能力也強,但是創造力的開發要加油。
②過度讚美,造成重複出現的舊圖像
第二類,孩子畫完以後曾經「被別人鼓勵、讚美過」,所以他就會持續出現舊的圖像。我們都喜歡被肯定,愉快的經驗會讓人重複那件事情,不再探索新的經驗。對圖面的變化來說,這不是一種好的現象。
我們可以轉為人格化的語言,對孩子日後的發展會有幫助,比如說:「你畫得很認真,畫得很快樂,我好喜歡這個顏色跟那個顏色做好朋友」。若只對圖像本身的形狀肯定或鼓勵,將會造成他不再前進。
③材料不適合,東西畫得小小的
第三類,孩子畫的圖都畫得很小,都是一點點、一點點的,他可能習慣用鉛筆或原子筆畫圖。常常孩子要畫圖,我們就順手給他擺在家裡電話旁的便條紙,他就在小張紙上用筆尖很細的筆來畫,自然就會小小的。這是可以改變的,比如,給他一支牙刷,他要畫得小也小不來。牙刷沾了顏料是可以畫圖的,水彩筆的筆端比較寬廣,都可以讓孩子改變舊經驗。
除了筆,紙張也可以隨意變化,全開、對開、四開、八開、十六開的紙都行,不要讓孩子習慣使用小張紙或只用彩色筆,圖式自然就會變得靈活,甚至於裁切成三角形都沒關係,他可在不同空間裡作不同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