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的確比較容易掌握重點,在短時間內提高成功的機率,但往往卻是稍縱即逝;而就效益上來說,唯有在面對困難時,懂得如何克服挫折與挑戰才是真正關鍵。
就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教授最近發表在《世界經濟論壇》上的一份研究來看,比起智商,一個人的態度往往決定了他未來成就的高度。
經研究指出,人類的思考模式分為:「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兩大類型,固定型思維的人通常是以天賦決定一切,所以當他們遇到狀況的時候,第一時間的反應不外乎是絕望,接著通常就會選擇放棄;而對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說,他們會很直覺地透過努力來精進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即便他們的智商表現並不突出,但仍相當願意將所有的挑戰視為是自我成長與學習的契機。
因此,我們如何讓自己朝成長型思維的方向前進?德韋克教授建議,只要透過4個簡單的方法,就能培養出成長型思維,把失敗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1.多些堅持
問題跟狀況總是層出不窮,像是已故的武術演員李小龍,當年他時常帶著徒弟一起去跑步,每天固定都要跑個3英里,某次跑完後,李小龍突然提議:「我們再多跑2英里吧!」,此時,就看到徒弟們每個面有菜色,並說道:「如果再跑我們肯定沒命。」只見李小龍收起笑容,嚴肅的說:「那就更應該跑!如果你們就這樣放棄,那不就跟死了沒什麼兩樣?」其實,無論是體能上的練習或其他方式,只要多堅持一下,這股力量將會延續到你往後的生活、工作以及你個人的整體狀態,而你這一生都將受用於這股無形卻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