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遠征攀登手王筱芳:撤退,比攻頂更難

王筱芳在每次極限的挑戰當中領略,撤退,更是一門必要的全盤思考學問。王筱芳提供
- A-
- A+
一般總常見「登山搜救」、「團報攻百岳」的訊息,然而,這都不是登山挑戰的真實面目。獲中華健行登山會、歐都納所合辦2017年《攀登之心》獎助計畫的王筱芳與隊友在歷經18天的高海拔雪地攀登後,在最後攻頂前6小時決定撤退,因為,長時間的訓練告訴她們,上山不盡然是為了攻頂,重要的是平安下山;而在嚴峻的野外環境中,撤退,是一個更需要思考的選擇。
「聽說前幾年隊伍有人截指,我也希望好好的回來…...」
7月出發前往吉爾吉斯列寧峰(Lenin Peak, 7134m)前,王筱芳透露,正如她其它遠征海外高峰經驗一樣,這次去的是一趟承載失溫、截指風險的遠行。八月,她四肢健全的返台,坦言在最後關鍵時刻,與隊友決定棄攻頂保手腳免於截指風險,撤退下山。言談間,她並未透露出撤退的失落或氣餒,反而燃起更多的「下一次」,「我不是不攻頂啊!只是我不為攻頂而爬山,是真心喜歡爬山!」王筱芳笑著說。
王筱芳是國內難得海外遠征女攀登手,曾兩度帶團爬過聖母峰基地營(5364m),她謙虛的表示「聖母峰基地營很商業化,有點像現在的玉山,沒有想像中難爬。」她不只征服30幾座台灣百岳,行跡也遍佈尼泊爾、中國、馬來西亞等,多樣攀登經驗,讓她在2016年入選第4屆《8千米同學會》計畫,比起玉山近4千米的高度,《8千米同學會》提供登山者有系統加強高海拔攀登技巧,期待未來受訓學員能走上全球7大峰、世界前14座8千米等級的極境山巔。
山,到底有什麼魔力,讓她放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博士班的學業、可預見的竹科優渥穩定工作,轉往山林走?頂峰,又是什麼樣子的視野,讓全球攀登冒險家,以生命為籌,往6千、8千海拔的極致前進?
攻頂前,想一回山下的事
「經過判斷的撤退,更是一種挑戰和學習,因為在『遺憾一定會有』的前提下,我必須衡量攻頂後生理上的風險,我能不能承擔,」王筱芳每次上山都認真探索磨練自己的潛力與極限,找到攀登真正的價值。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