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附小數學課室討論社群 清華附小數學課室討論社群提供 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改以課室討論的方式上課,並且有策略的引導學生建立討論規範、進行討論、建構知識。他們靈活運用老師布題、個別解題、小組討論、全班討論等不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每學期進行至少10場以上的教學觀察,以及教學後立即舉行討論會議之外,在數學社群的部落格發表了135篇文章,鉅細靡遺的分享多年來進行數學課室討論教學的方法,讓其他領域老師也能加入。 蔡鈺伶 新北市永和國中教師 蔡鈺伶提供 在國中推行英語分級讀本,以班級共讀書箱的方式,推廣英語廣泛閱讀。也成立臉書社團「英閱森林」:分享、示範、推廣英語分級讀本教學。教室裡英語共讀是她最喜歡的美好風景。 李佩蓉 暢談國文計劃發起人 李佩蓉提供 「暢談國文」計劃由臺北市景美女中老師李佩蓉發起,曾與曉明女中、臺南一中、壽山高中合作。希望打破國文教學傳統的制式框架,善於創想各種無關升學的教學。譬如導引學生在鏡頭前用自己的話賞析詩詞,用影片配上動畫、歌曲。也曾辦理「古文悅讀工作坊」,直接面對社會大眾,打破「國文課不就是死背」的刻板印象。 宜蘭縣宜蘭市中山國小 宜蘭縣宜蘭市中山國民小學提供 將行動學習融入音樂課程教學,發展課程「玩轉莫札特-Mobile Amadeus」。學校透過行動載具搭配Garageband app與Xkey鍵盤,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音樂創作。原本的音樂課,現也統整到國語文、美勞與數位音樂創作課程。未來也將和花蓮壽豐鄉平和國小進行共學計畫,兩校老師可以共同備課、觀課與議課進行交流與學習,也拓展「玩轉莫札特」的影響力。 戴逸群 新北市北大高中教師 戴逸群提供 設計「繪本英閱會」的高中選修課,課程揀選15本適合學生閱讀的繪本,並分為5大議題:人物傳記、親情可貴、戰地鐘聲、性別平權以及夢想驛站,帶領孩子打破國界,認識地球各個角落曾發生的動人故事,啟發學生重視文化差異性,思考許多亟需關懷的議題並付諸行動。撰有《繪本英閱會》一書。 呂昱達 高雄市新莊高中教師 呂昱達提供 為了解決公民與社會科的教學困境,成立了「丹尼老師的公民教室」,他拍攝學科影片,幫助學生以最省時、省力的方式掌握課程精髓,培養批判思考、關懷社會,包括年金改革、Uber共享經濟、華航罷工等。帶高中生學生一窺看似複雜的時事議題。 林彥佑 高雄市林園國小教師 林彥佑提供 喜歡挑戰,林彥佑帶孩子走出教室、體驗生活。譬如,親自到慈濟環保站,感受做環保的重要;或是與桌球國手溫智璇交流,讓學生認識體育選手的生涯規劃。教學上,運用分組合作學習策略。擔任教育部第一屆教學訪問教師,實際深入偏鄉小校,推動晨讀10分鐘、成語認證,並且透過投稿鼓勵學生寫作等。 張舒惠 高雄市鎮北國小輔導主任 張舒惠提供 張舒惠以工業設計的學習背景,將產品設計流程帶入「視覺藝術」課程中,讓視覺藝術課程成為學生創作課程,鼓勵學生盡情發揮想像力。課程以團隊合作方式進行,學生擔任小小設計師,從發想到實際創作,少了模仿,每人皆專注投入自己的作品,建立視覺藝術課程之成就感與自信心。 李貞慧 高雄市後勁國中教師 李貞慧是繪本界赫赫有名的「水瓶面面」。因為熱愛繪本,李貞慧透過朗讀好聽有趣的英文繪本故事,將文法句型教學融入其中,最後再帶出深度英文議題繪本。不僅提升學生英文程度,更希望學生在閱讀議題繪本的同時,能夠培養獨立思考與人文關懷的視野。日前成立「高雄市英文繪本教學資源中心」會定期舉辦英文繪本教學共備研習、採購英文繪本供英文教師借閱等。 李貞慧提供 李郁璇 高雄市新光國小教師 李郁璇提供 李郁璇運用語文教學策略,讓低年級小朋友寫出2,000字的長篇冒險故事;從故事寓言中領悟做人處事的道理,進階寫成說服自己的論說文。不斷追求教學突破的她除了頻頻獲得創新教學的肯定外,更結合多元跨界形式——卡片、白板、廣播、錄影、簡報搭起學習鷹架,讓孩子樂在學習。 張輝誠 臺北市中山女高教師 攝影/楊煥世 為改變台灣填鴨式教育,張輝誠自2013年起開始提倡「學思達教學法」,是台灣教育圈「隨時開放教室」第一人。他的教室吸引超過6,000人來自世界各地前來觀課;66位老師跟進效法,隨時開放教室;「學思達教學社群」迄今已超過4萬人。 學思達旋風在華文世界風起雲湧,2015年9月,中山女高成立了「學思達專班」;2016年起,更與數十位學思達種子教師在全台各地推動翻轉教學,更受邀至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香港、澳門、山東、南京、北京、上海、東莞等地分享,為華人世界的教育革新寫下新頁。影響所及,新加坡、中國大陸都開始有朝「學思達專校」轉型的學校出現。 新北美術學思達共備社群 新北美術學思達共備社群提供 「新北美術學思達共備社群」是一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及支持系統。由體制內公立學校美術老師發起,不依附任何公辦計劃。定期每月一次的聚會,社群成員共同討論「學思達教學法」如何融入藝文科教學。目前社群有超過700名老師,每次聚會都有約20名老師參與。 左營高中跨領域藝術社群 左營高中-跨領域藝術社群提供 「老師,我美術不好,因為我不會畫畫。」一句孩子的心裡話,敲進美術老師們的心。 他們希望讓學生理解,「藝術」有許多不同於繪畫的展現形式。他們修正出完備的教學模組,透過跨領域的課程設計(美術、舞蹈、音樂、公民、國文),讓學生透過高中3年的藝術實踐,落實社會關懷與社區參與。 黃春木 臺北市建國中學教師 攝影/曾千倚 組織教師社群開發「科技與社會」課程,雖為社會科老師,但很喜歡與數理老師互動,致力於培養具備科學與社會跨領域思考能力人才。在建國中學推動創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向資賦優異班」,突破重理工輕人文的社會氛圍,讓對人文科學有興趣的學生能發展天賦。 鍾昌宏/Sci-Flipper 台中市教育局課程督學 現任台中市教育局課程督學,致力於「讓老師走出舒適圈」,運用分區、跨領域、跨校的社群,讓老師彼此觀摩、交流,促進校間合作,進而創造系統性的支持系統,創造全面性的教學改變。鍾昌宏成立「Sci-Flipper」跨領域教師社群,在台灣各地連續舉辦19屆,每一次都在教師圈造成轟動;另外也有27場小型的自然科社群「Sci-Flipper Farm」。 他是華人世界第一位受邀在美國翻轉教育年會上發表的老師。運用Moodle雲端網路科技,管理學生回家作業與學習情形,課堂上則用來討論、發表,培養學生表達與思考能力。 親子天下資料 王政忠 南投縣爽文國中教導主任 攝影/曾千倚 王政忠是全國最大規模教師自主研習的發起人,「我有一個夢」系列教師自主專業成長工作坊,2年來共吸引超過2萬名教師參與。 他用行動感染了無數的教師,除了在爽文國中擔任教務兼訓導主任,每週還上14堂國文課,自創的「MAPS」教學法,讓教育部連續2年在他的國文教室裡全程錄影,將每一節授課內容公開在教學平台上,供全國老師觀摩。他也開放教室,每年吸引超過千位亞洲華人教師遠赴爽文國中取經。以他人生故事為藍本的電影《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在9月底上映。 王全興 臺南市永福國小輔導主任 王全興提供 「好老師就像NBA球隊教練一樣,要能指揮若定,也要能讓球員熱血沸騰,人人都想上場拚命。」王全興自創「王氏遊戲教學法」,認為遊戲可以鼓舞孩子都想上場比賽,從遊戲中學習,夢想打造一所「遊戲學園」。譬如五年級數學的統計圖表,他用古蹟踏查進行。王全興讓學生分組規劃臺南古蹟路線,規劃交通工具、費用等選出最佳路線,透過親自探訪,再畫出各區古蹟統計圖。 iMath團隊 iMath團隊提供 桃園市仁和國小教師組成的iMath團隊,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感到有樂趣,並以數學遊戲,數學教具的操作和數學繪圖,先引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進而深入的探究,並透過影片錄製,以及平板電腦的app與數學遊戲達成學習目標。團隊教師以數學教具、桌遊及數位載具等素材,培訓家長成為數學教育的推廣教師,深化親師合作,引導父母透過遊戲提升孩子學習興趣。 葉芳吟 臺北市民生國中教師 葉芳吟提供 103學年起,葉芳吟籌組國高中以及國小跨校跨領域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連續3年進行跨領域國際教育課程設計。她與社群夥伴共同備課,分別開發了「食物」、「遷徙」為主題的課程並透過營隊方式實踐課程。她透過書信與網路平台,讓學生與黎巴嫩、英國、巴基斯坦等國的孩子交流,除了交換各自的所見所聞,也讓學生看見多元的世界。就連英文學習劣勢的孩子也能開口介紹自己。 陳光鴻 表達力課程社群 臺中市臺中一中教師 陳光鴻提供 源於臺中一中的選修課「TED x tcfsh」,一堂訓練學生口語表達力課程。後來發展成跨校跨科表達力社群,組成跨校跨科社群共備,將這堂課擴及到其他學校。這學期在臺中市臺中女中、長億高中與國立陽明高中開課。一堂課整合國英數美術等不同專業老師,期末跨校分享,邀請外部評審,給學生最真實的學習。臺中一中今年也獲得教學卓越獎的肯定。 E-game U世代島嶼學習樂園 全台第一個STEM雲端教育平台,為推動程式教育,高雄市資訊教育中心設計的遊戲學習平台,有英文島、打寇島(程式)、賽斯島(科學),今年將完成美斯島(數學)及機關島(工程),可讓1萬人同時上網,使用規模近20萬人。 今年更首創「打狗旅行社」,讓老師直接帶領學生闖關,真正在課間進行「學與教」的目標。 E-game U提供 蘇明進 臺中市大元國小教師 親子天下資料 以「老ㄙㄨ老師」聞名教師圈的蘇明進,講話慢、存在感低,但演講起來卻是後座力超強大,經常讓聽眾老師們紅了眼眶,帶著滿滿能量回到自己的教室裡。因為奉行「當一位溫柔而堅定的大人」,讓他能確信「沒有壞孩子,只有不被懂的孩子」;因為保持「成長型心態」,相信教學不該是一成不變的複製,所以採行獨特創新的教學策略帶領孩子。 這位慢火燉煮,安適走在屬於自己道路上的老師,自教書第2年開始,即在個人教學部落格筆耕近20年,分享數千篇文章:創意教學方案、班級經營技巧、生命教育教案……傳達以「師生交心」、「創意教學」、「非認知能力的教學」的師生互動模式,才是真正能啟動孩子的內在動機,達成教學效能的關鍵。 高雄市那瑪夏國中 高雄市那瑪夏國中提供 2009年莫拉克颱風後,那瑪夏區受到重創。那瑪夏中學除了校園的重建,也著手教學創新方案,要以族語為媒介,搭配文化探索課程與山林教育,引領孩子正視部落價值。以在地部落原民文化為養分,每週的族語傳承課程及美感原民創作,讓孩子可以認識自己的歷史來源肯定傳統價值外,認識也包容文化的多元性與差異性。 吳如皓 臺北市興雅國中數學教師 吳如皓提供 「看了數學魔術,我才第一次聽懂數學,」一名數學常不及格的學生讓吳如皓一頭鑽入數學魔術的世界。為提升學生對世界、對知識的好奇,吳如皓結合數學知識與魔術表演。讓學生在現象中產生好奇、引發學習動機,再透過操作的觀察記錄,推論出永恆不變的規律,也讓學生看見數學的多元面貌。 投入製作臺北市酷課雲線上教學影片,拍攝了《魔術也能學數學》專區,讓學生多了在家自學的機會。 沈佳慧 臺北市天母國小教師 沈佳慧提供 身為臺北市國小英語電子白板、補救教學和差異化教學的種子教師,沈佳慧追求新資訊融入英語教學,如VR/AR、Google Classroom、平板教學等,提升師生互動及學生學習參與度。為了解決學生英語程度呈現雙峰現象,她也在天母國小和行政團隊共同推動2班3組教學方案,讓英語學習更貼近學生需求。 邱文盛 花蓮縣教育處教育網路中心輔導員 邱文盛提供 身兼多職為資訊教育創新奮鬥,曾得過GreatTeach創意教學和InnoSchool學校經營雙料特優第一名,借調縣網中心積極發展全縣創客課程,並獲得學術網路推廣獎以及生活科技推廣獎。臉書社群「資訊融入教學與行政E化」粉絲直逼5,000人。 臺東縣提昇偏鄉英語教學成效實驗方案教師社群 臺東縣提昇偏鄉英語教學成效實驗方案教師社群提供 改變老師只在乎「教完」,卻沒顧及學生是否「學會」的弊病,進行減量教學的實驗,將原有的英語教學量減半,教師在一堂課中只使用30%的時間講解,留下70%時間給學生實際操作。自100學年度起迄今,已有逾1,000名以上學生受惠。學生在單字拼讀能力、字母聽寫能力、字母書寫能力甚至超越市區資源相對豐富的小學。 桃園市藝術與人文輔導團 桃園市藝術與人文輔導團提供 結合桃園市國中小約30名輔導團成員,協助教師精進。以藝地計劃(?)為例,輔導團成員親自到學校與老師共同備課,發展課程。藝地計劃結合學校的藝文特色,帶學生親自到藝術館所,與藝術團體接觸。像是在國樂課程時,帶領學生到中壢藝術(館?)認識九歌國樂團。 在教師精進部分,桃園市藝術與人文輔導團也剛辦理「藝師藝友」研習,吸引超過百名教師參與。 英文APP遊學團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英文APP遊學團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提供 由徐匯中學的校內社群開始,之後受到新北市國中英語輔導團的注意,在網路上聚集近600名老師加入。除了課程的共同備課,也為學生設計各種活動,觸發學習動機。譬如規劃學生3至4人一組,到托兒所及小學說英語繪本故事;又或是透過桌遊、背包客旅行等元素,讓學生有更多元的方式學語言。「取名為app,是希望我們的備課內容也能被其他老師拿去應用,」社群發起人謝憶茹說。 黃政傑 新北市後埔國小教師 黃政傑提供 從教育界跨足桌遊界,黃政傑希望營造一堂「老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快樂」的課。他用桌遊輔助學習,也用課程發展桌遊,強化學習。包括在學校成立「創意桌遊學生社團」、「桌遊輔導課」,也利用桌遊改善學生人際關係,預防孤立排擠問題。 臺北市北投國小社會領域 北投國小社會領域提供 為了讓學生更認識自己的家鄉,社群教師以「學思達教學法」進行四年級社會「家鄉的文物與開發的故事:認識新北投公園」單元教學。教師後來還結合寶可夢遊戲讓新北投公園成為抓寶聖地的氛圍,設計「新北投抓古寶」的闖關任務,讓學生應用課堂所學。 陳維民 臺中市清水國小教師 陳維民提供 陳維民對數學課程與教學的愛好,促使他投入課程創新,致力扭轉一般人對數學學習的刻板印象,相信老師只要「啟動孩子的數學思維」,學習數學可以峰迴路轉,孩子們可以享受A-HA的成功喜悅。創建《國小數學起承轉合教學系統》,「起」從學生熟悉的事件或議題引起興趣,讓低成就的學生也能進入學習;「承」引入數學研究法,譬如分類,讓孩子學會方法後可以自學;「轉」學生從互動中開始思辨,靈光乍現提升內在學習;「合」最終釐清數學概念,奠定基礎。 溫美玉 臺南市南大附小教師 曾千倚攝 溫美玉是全台最大教師專業教學社群「溫老師備課Party」創立者,短短2年內,社群人數即逼近6萬5,000名,也是《非讀BOOK──臺南愛讀冊》電視節目主持人。推廣閱讀寫作教學多年,說學逗唱又具深度與內涵的教學功力,讓她成為孩子眼中的魔法老師。 喜歡創新教學的她,從早到晚都在發想,今天所想與明天上課內容常常不一樣,認為教學像極了一場奇異卻值得期待的旅程。在別人眼中幾乎是將人生與工作劃上等號的她,堅定的這麼說:「30年來,我並非靠獎勵成為前進動力,執著於教育路,只因真心喜歡、是我人生唯一的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