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珍‧麥康納(Janyne McConnaughey)曾經分享自身的創傷經驗:「我以前都告訴別人,『我小學一年級的老師很恐怖,常常會把學生綁在椅子上,或是把學生帶到教室後面去打,所以我很怕去學校,直到後來學校換了一位新老師後,一切才恢復正常。』但是有一天我翻出了小學一年級的成績報告,發現從頭到尾簽名的都是同一位老師,根本就沒有換過老師,發生了什麼事情?」
藉由心理治療,她開始慢慢拼湊出事情的原貌:小學一年級時她正在被性侵,而這位受創的小女孩,每天都非常恐懼,所以,老師可能是開玩笑的說幾句話,她就非常害怕老師要把她綁在椅子上。雖然她的記憶並不是真實的事件,但是害怕與恐懼的感受卻是真實的──這是一位受創的小女孩看待事情的眼光,像是戴著創傷的鏡片過生活。
紙老虎?真老虎?創傷孩子難以分辨
創傷改變了孩子解讀事情的眼光,這是他們求生存的方式。當一個人碰到壓力或威脅時──譬如有一隻老虎突然跳出來──就會進入「攻擊或逃跑」(Fight or Flight)模式,讓身體大量分泌壓力賀爾蒙,準備好反擊或是趕快逃命。正常情況下,當壓力事件結束後,人可以關閉攻擊或逃跑模式,緩和下來。但是,長期生活在毒性壓力下的孩子,他們卻是一直處在攻擊或逃跑模式中,他們的大腦準備好無時無刻面對威脅,因為任何東西對他們來說都可能是危險。就如《紙老虎》紀錄片裡林肯高中的老師說:「這些孩子無法區分是真的老虎,還是紙老虎。」對這些孩子來說,紙老虎就像真的老虎一樣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