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整場QAQ(哭哭),衛生紙一定要帶好帶滿。
不過眾多畫面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陪伴的修煉」。
面對家人的失去、房屋的倒塌、糾結的家庭、無力抵抗的資源匱乏,王老師的第一個動作往往是先蹲坐下來,靜靜的陪在孩子的身邊。
好幾幕這樣陪在旁邊的畫面,讓我想起許多回憶。
我們能做些什麼改變孩子?
我第一年進輔導室的時候,手上有各種「棘手」的學生, 那時候真的是一個頭十個大,我記得第一天收到個案轉銜資料(註一)的那個下午 ,完全沒有經驗的我, 問旁邊的同事說: 「這個孩子爸媽每天吵架、丟東西,要怎麼輔導?」 「啊這個中輟這麼久了,還救得回來嗎?」 「我可以做點什麼,讓這個憂鬱的孩子變好?」
我原本以為我同事的答案會是(註二):
「請他爸媽寫感恩日記。」
「在教室增加正增強的物品,例如遊戲點數卡。」
「要求孩子每天想三件好事。」
畢竟這些都是當年我從實驗和研究當中得知有效的方法,沒想到他並沒有說出任何「務實」的方法,只說了兩個字:「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