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禮拜,妹妹(女兒)從房間抽屜裡找出一個髮夾,這個髮夾樣式很簡單,最傳統的黑髮夾上黏著一朵幾可亂真的雞蛋花。記得這是阿姨幾年前送的小禮物,當時被妹妹冷落一旁,現在卻突然感興趣起來,每天出門一定戴上這個雞蛋花髮夾。
某天放學回來,妹妹天外飛來一筆的跟我說:「媽媽,你知道嗎?每天都有好多人問我這朵花是不是真的?有些不認識的同學也問,光是今天就有五個人問我了。」
自從妹妹跟我分享這個經驗之後,每當妹妹別上髮夾一起出門,我就會特別留意是否有人開口詢問,沒想到「效果」比我想像的還要顯著:電梯裡從沒交談過的鄰居、去夜市時同一攤的客人、等紅綠燈時帶著孩子的阿嬤……短短不到幾天,「攀談」人數已經超過二十人以上。
「攀談」變多,對話更自然
更有趣的是妹妹的反應。以往覺得彆扭、不知道該怎麼回應陌生人的小女孩竟然不見了;雖然還是看得出來不太好意思、說話聲音也不大,但總會第一時間自動回應對方,視線也會短暫的與對方接觸;「被練習」次數一多,態度愈來愈自然,彷彿心中好像早已準備好答案;有時甚至我懷疑自己產生「錯覺」:她怎麼愈回答愈開心?
這個無心插柳的生活經驗讓我回想起求學往事;我記得念大學時,校園裡有天出現一位頭髮染成七彩顏色的男生,走在路上引起側目很難不被注意,一打聽原來是位大一學弟,為了突破自己的某些心態才做這樣的大膽挑戰,藉由外型改變,強迫自己面對眾人的眼光和討論。
雖然不知道這個傳言是否屬實,但是光有這樣的實驗勇氣就令人印象深刻,我相信那一兩個禮拜面對的刺激和變化,也在他的人生裡留下永恆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