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爸爸韋岱思:把孩子視為「小」的朋友來養

黃建賓攝
- A-
- A+
荷蘭爸爸韋岱思定居台灣8年,長期在網站撰寫育兒教養觀察專欄,比較兩地對於親子關係的不同做法和觀念,最近他出版新書《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頗值得台灣家長思考。
「你再不乖,那個外國人會把你抓走喔!」荷蘭爸爸韋岱思(Thijs Velema)聽到隔壁桌的爸爸這樣拿自己來恐嚇小孩,覺得啼笑皆非,詢問對方:「你是在說我嗎?」
韋岱思在商周.COM網路專欄「荷蘭爸爸在台灣的育兒週記」寫下這段經驗,分析為什麼這類「恐嚇式教養」無效。
韋岱思也挑戰幾乎被全台灣有幼兒的家庭奉之為神的巧虎:在巧虎的世界裡,孩子都去找媽媽睡覺、玩玩具,爸爸的角色實在太不重要了,爸爸只是家庭出遊時的司機和攝影師,「我恨巧虎!」他幽默寫道。
已經移居台灣8年的韋岱思,能說能寫流利的中文。和許多在台灣的外國人「報喜不報憂」展現愛台灣不同,高瘦斯文的韋岱思,有著荷蘭人開明、講理的特質,觀察點出台灣社會中許多「可以更好」的制度、觀念或行為。除了教養,包括安樂死、多元成家、職場與人才等,都是他曾探討的主題。
韋岱思出生於荷蘭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藥廠的主管,母親是家庭醫師,上有一姊一兄。大學時期他曾來台灣學習中文,認識了當時的女友、現在的老婆。返回荷蘭完成碩士後,他申請到台大社會系讀博士班,目前則是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育有3歲女兒和接近1歲的兒子。最近,他出版了《荷蘭爸爸的教養真心話》。
他在新書中形容,台灣人喜歡暱稱孩子為「小朋友」,而荷蘭父母看待親子關係,就是把孩子從「小」養成朋友。荷蘭人也重視培養孩子「解決衝突的能力」,因為「大人世界裡充滿紛爭」。韋岱思回憶,從小在家和手足親人等發生衝突的過程,就是絕佳的練習機會。經過情緒宣洩、彼此聆聽解釋、互相道歉的過程,理解自己行為為對方帶來的負面感受,也承諾避免再發生衝突。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