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化學習,幫助老師專注創造教室裡的「啊哈!」時刻

布萊恩.葛林柏分享個人化學習,讓科技工具傳遞知識、老師專心引導,點亮孩子的學習經驗。他另呼籲,教育實驗急不得,要花時間讓老師、家長、孩子都有共識走在不斷調整的路上。劉潔萱攝
- A-
- A+
個人化學習,讓每一個學生依照自己的進度學,到底要如何開始?美國矽谷投資新創學校的專家建議可以從數學科,選一個學校一個老師,用一種軟體開始,蒐集成功經驗和數據,讓更多人享受科技協助學習的成就感。
「科技可以鬆綁老師的時間,但不會取代老師。老師最厲害的就是知道學生哪裡卡住,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學習過程中,想通那一刻就像電燈通電點亮,大家發出『啊哈!』老師就是學習旅途上,最好的領航員,我想就算科技怎麼發展,再過一百年老師都不會被取代,沒有一部會對學生真誠微笑的電腦吧!」美國矽谷學校基金會執行長布萊恩.葛林柏(Silicon Schools Fund, Brian Greenberg)給台灣老師的鼓勵。
科技生活和教育之間到底是怎麼樣的關係?會不會與我們過去經驗相衝突、矛盾?布萊恩.葛林柏應誠致教育基金會的均一教育平台之邀,於11月18日舉行「個人化學習論壇——為每個孩子量身訂做一堂課」上,除了分享「個人化學習」的實際案例和經驗。台灣的老師代表,誠致教育基金會支持的公辦民營實驗學校,花蓮KIST公辦民營三民國小校長施信源與老師顏美雯,也深入探討「個人化學習」落實在台灣現場,多年觀察及實際操作的思考。
布萊恩.葛林柏首先介紹,在傳統的教室裡,再厲害的老師面對程度不同的學生,也總是只能讓教室裡大約三分一的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其他三分之一,可能覺得老師教得太簡單,另外三分之一,則是聽不懂成為教室的客人。但是利用科技的工具和數據回饋,老師有機會,讓每一個學生學適合自己程度的素材。他分享美國落實個人化學習的教室影片中,教室裡沒有老師講述的聲音、也沒有學生吵鬧的聲音,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站(Station),桌上除了平板或電腦、還有著筆記本和鉛筆,老師穿梭其間,分別和孩子輕聲討論當下學習狀況。個人化學習,並非學生獨立、甚至孤立的學習,也不是老師在教室裡「全然放手」,而是讓教師減少知識講述的時間,創造機會去釐清每個孩子的學習狀況。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