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共同教養困境:為什麼我們不能好好說話?

插畫:KIDISLAND兒童島
- A-
- A+
為什麼我們老是說出傷人的話?為什麼我們愈想解決問題,就愈解決不掉?薩提爾的冰山溝通模式,帶領你從好奇開始,探索親子真正的內心感受,進行連結彼此的深刻對話。
普通的對話,其實只說出內心的一〇%,你真正想說的話藏在冰山下,被情緒、被理性壓住,可能連自己也理不清。
高三學測成績很爛,爸爸說:「我讓你讀到第一志願,我這麼認真,你拿什麼回報我?」
出社會工作,週末臨時加班,南部老家媽媽在電話裡說:「你們都不用回來看我,沒關係。」
當媽媽了,你對小孩說:「寶貝快來穿衣服,再不穿,我就不愛你囉。」
在學校當老師,你對學生說:「你們兩個給我過來,剛才是誰先動手的?馬上道歉!」
其實說話的人內心想表達的是:
.父親對成績感到著急,卻幫不上。
.母親非常想見到孩子。
.媽媽擔心小孩感冒,照顧會很麻煩。
.老師想趕快處理事情,再兩分鐘就上課了。
一〇%的表層對話,慣用的負向語言,掩蓋了真心話,讓溝通變成不必要的衝突與怨懟。你一直以為,只要小孩願意聽話,只要對方(可替換為老公、太太、婆婆)願意改,一切溝通就無礙。但你每天應對的親子問題、家庭關係,就像打地鼠般,相同的問題,一再重演。你總是覺得好累。
為什麼教養讓人這麼挫折?為什麼我們不能好好說話?
今年一月出版的超級暢銷書《情緒勒索》,部分解釋了大人們多麼善用負向語言來操控親子關係,熟悉的路數如:責怪、貶低、貼標籤、威脅甚至打罵,原來是無意識的一代傳一代。讀者看完大半驚覺,「原來我媽那樣對我叫做情緒勒索,但她是我媽耶!」也有父母反向抱怨:「我兒子今年才四歲,他一天到晚都情緒勒索我!」
作者周慕姿認為,目前台灣正處於關係轉型正義期,「父母的話,一定是對的嗎?大家開始質疑權威、反思孝順,愈來愈期待關係中能互相尊重。」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