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情感課:愛是為了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面對情竇初開的孩子,可與之聊聊,和異性的關係不只有「愛情」一種。黃建賓攝
- A-
- A+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經歷劇烈變化,除了迫切的性教育,更需要情感教育,此時與其「禁愛」不如帶孩子一起經歷。
青春期是人的一生當中身心變化最劇烈的時期,性荷爾蒙的釋放,使得成人對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常聚焦在「性衝動的控制」、「安全性行為」的教導,但兒童發展專家周育如指出,給青春期孩子的性教育,除了生理性的知識,孩子更需要情感與生命的教育。
喜歡別人前,請先愛自己
周育如表示,青春期孩子的心智發展跟不上生理發展的速度,有性慾,和他們討論愛情時卻發現他們很幼稚,很在意外表,卻往往無法深刻的認識自己。也因為性生理的發育,孩子會優先關心該如何處理自己切身的變化。例如孩子早上起來照鏡子,一看鼻子上長了顆痘痘,那真如同世界末日!大人可能會覺得,痘痘有什麼重要?可是對孩子來說,如何處理那顆一覺醒來就出現的痘痘遠比「性」或「性別」知識還要重要!
親密關係即是人我的互動,因著身體的大幅變化,剛好是引導孩子從外表到內在,認識、了解自己最好的時機,而且在喜歡別人之前,要先愛自己。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也許會發現,孩子很在意自己是高是矮、是胖是瘦,花比較多的時間在打理外表,性學博士許佑生在《性啟萌│青少年性教育讀本》中分析,因為青春期是人生開始愛美的年紀,「身體意象」的教導在這個時期特別重要,卻在台灣的性教育中被忽略。孩子能夠先喜歡自己的樣子,就是先和自己的身體建立親密關係,能和自己的身體相處的很融洽,就容易快樂。
身體意象是指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特徵,採取什麼樣的角度觀看、對待自己,也就是「我覺得自己長得如何?」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心目中對自己身體的美學態度」。但許佑生在書中提到,青春期孩子還沒建立堅定主見,不免把媒體塑造的「社會主流美」標準,往自己身上套。而主流的「身體意象」標準非常狹窄,比方男生要高壯、女生要嬌纖。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