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17歲就拿資奧金牌──達睿媽媽:到底是大人輸不起,還是孩子輸不起?(上)

shutterstock
- A-
- A+
從睿兒二〇一六年八月底拿到金牌、十二月中申請上MIT後,他突然從沒沒無聞的nobody變成在學校小有名氣的somebody,也開始輾轉有人問我,如何教育出這樣的小孩?
「到底是你們大人輸不起,還是我輸不起?」
這個對話,出現在睿兒高一下資奧國手選拔賽落榜後的下一個月考,他的化學不及格。
對一個實驗高中科學班排名前十的他來說,這是很嚴重的打擊,因為數學、物理、化學,向來是他的強項,他萬萬沒有料想到當他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寫程式時,學校的功課會退步百分之二十到三十。
他的導師電話提醒我,睿兒在學校看到這個成績很徬徨失措,我有些擔心他會受不了這個打擊,或甚至因無法處理而情緒崩潰。因為想起導師分享以前有過同學想要拚國手,結果沒選上國手、功課也搞砸了,最後沒上理想的大學。老師們都覺得是因為這位同學受到國手落選的打擊太大,無法恢復,因此要我觀察,避免睿兒重蹈覆轍。
在課業成績的拉扯間,要孩子放棄夢想嗎?
回家後,我企圖拉回睿兒想全力拚資奧國手的決定:「如果真的沒辦法兼顧程式比賽與學校功課,那要不要放棄程式比賽這個夢想,回到我們都熟悉的學校功課?畢竟,那個夢想,不是我們熟悉的路!」
他眼眶含著淚水、語氣顫抖但堅定地告訴我:「到底是你們大人輸不起?還是我輸不起?我是一定要比程式的,我一定要成為國手,代表台灣去比國際賽,而且拿下好成績。不要老是拿學長的失敗經驗來打擊我,為什麼你們在我還沒嘗試之前就覺得我會輸?我也有可能贏啊?」
「沒有去試,就不可能贏,我就算賭輸了,但我認真追求過我的夢想,我對得起我的人生。就算輸了,資奧國手選拔(七月)之後,我還有半年的時間可以努力學校功課以面對學測(隔年一月),還有一年的時間可以準備指考(隔年七月)。若這兩次都考不好,就算重考一年我也沒關係。」
從觀望,轉為積極支持
當下,我被震懾了,不到一分鐘的對話,猶如當頭棒喝。其實當他講這句話時,我已經無法分辨到底是我輸不起還是他輸不起,雖然我口中始終說的都是怕他受不了失敗的後果。但是,從這段對話中,我知道他是認真的,而且他規畫過、充分思考過,因為他連失敗後的路都能接受,而且想好處理的方法。於是我從觀望的態度轉為積極支持他。
為什麼是觀望?因為我自認我這麼資質平凡的人,怎麼可能有個兒子登上世界舞台的顛峰?我能做的就是他夢碎、夢醒之後扶著他。但經過睿兒的故事,我有些反省,也想分享給有需要的父母。
從睿兒二〇一六年八月底拿到金牌、十二月中申請上MIT後,他突然從沒沒無聞的nobody變成在學校小有名氣的somebody,也開始輾轉有人問我,如何教育出這樣的小孩?我自認不是付出很多時間在小孩身上的媽媽,因為我在新竹科學園區工作,下班後還要處理三個小孩的各種生活所需,忙碌的狀況可想而知。我僅能就我常被問的問題,或我認為關鍵的決定做分享,我們的經驗不見得是唯一成功的路,只是眾多成功的路之一。
親子品牌館
當期雜誌
熱門消息